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以科學發展觀,運用現代技術和先進的檢測手段,開拓進取,傳承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廣辟原料,節約糧食
(1)以薯類原料為中心的“煙臺試點” 在總結煙(臺)威(海衛)經驗基礎上,通過13個省、市技術人員的辛勤工作,整理出一套完整資料——“煙臺白酒操作法”。煙臺白酒操作法是當時釀造白酒水平的代表,不但是薯干原料操作的準繩,也是其他原料操作的法典。更重要的是培訓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創造了以點帶面的工作經驗,為后來白酒工業的發展留下了寶貴財富。
(2)金陵酒廠白酒質量試點繼煙臺試點之后,原食品工業部就提高薯干酒質量在南京金陵酒廠進行總結提高。提出薯干酒用高錳酸鉀與活性炭處理,可改善酒味。若與優質三酒相結合,通過串蒸或勾調,可使酒質進一步提高。
(3)以橡子原料為中心的“周口試點” 周口橡子原料操作法,對其他含單寧多的原料亦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推廣黑曲淘汰黃曲、改進制曲配料和選育酵母等對全國白酒提高出酒率起到推動作用。
(4)菝葜根(金剛刺)為中心的常德試點1962年湖南常德試點,金剛刺粉用硫酸1%、曲10%、酒母5%~6%,發酵4d,一排清,原料出酒率27.41%。酒糟可作電木填料及纖維板,亦可加酸水解再次發酵,再作肥料或燃料。
(5)木薯釀酒原廣西輕工所對木薯去除氫氰酸取得滿意的成果。原南寧紅星酒廠采用該項成果,將木薯粉進行固態發酵清蒸時排出氫氰酸,成品酒中氫氰酸含量達到國家標準。現在,在食用酒精生產中,已廣泛用薯干和木薯作原料,有成熟的生產工藝,質量可達國家食用酒精標準,且噸酒糧耗下降到相當高的水平。
(6)無藥糠曲及糟曲傳統小曲是用米粉加數十種中藥。1957年四川永川試點,在繼承發揚傳統操作基礎上,總結出一套“兩準、一勻、三不可”無藥糠曲操作法,打破了無藥不成曲的傳統觀念。無藥糠曲應用于高梁、玉米小曲酒生產,提高了出酒率,生產周期由6d縮短為4d,降低成本50%。1952年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北京釀酒廠用部分酒糟代替麩皮制曲;1962年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將根霉人工接種于麩皮上培養,稱為“62”曲,作小曲種出售。
野生代用原料釀酒現已難覓蹤影,但從技術上來說,20世紀50年代的研究和生產,也是白酒技術發展的見證。
二、繼承傳統,科學總結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政府對珍貴的民族遺產、傳統食品釀造的科學研究十分重視。1956年國家科委制訂的12年長遠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即列有總結提高民族傳統特產食品等內容,其中包括貴州茅臺酒和四川瀘州老窖大曲酒等研究項目。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又提出了一些有關白酒行業的重大科研課題,如全國小曲酒的永川試點、山西杏花村汾酒試點、全國新工藝(液態法)白酒試點,其中包括串香白酒的臨沂試點和調香白酒的青島試點以及大容器貯酒容器的研究等,通過試點的總結查定,繼承傳統,科學分析,去粗取精,普通白酒總結出《煙臺釀酒操作法》和《四川糯高粱小曲酒操作法》,對南北釀酒生產技術具有指導意義;對馳名的貴州茅臺酒、瀘州老窖大曲酒和山西杏花村汾酒等,整理總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技術資料,使不同的傳統制曲釀酒工藝逐步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這些寶貴的技術資料,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隨著釀酒技藝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佳釀不斷涌現。20世紀70年代以后又對西鳳、董酒、白云邊、玉冰燒、四特酒、景芝白干等不同香型的白酒進行了系統的科學總結,促進生產技藝的不斷發展。
上一篇:煙臺白酒釀造操作法
下一篇:新工藝及傳統工藝釀酒技術優劣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