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制曲工藝
用小麥制曲,稱為麥曲,一般認為“伏曲”質量好。通過生產實踐,只要生產設備和操作技術到位,其他季節同樣可生產好曲。常說“看酒必先看曲”,即酒好必須曲好,這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制曲工藝要點如下。
1.原料
小麥原料質量好,要求顆粒飽滿,干燥,無霉變和蟲蛀。粉碎適當,粗粉為65%,細粉35%,感官檢查無粗塊,以手摸不糙手為宜。拌曲用水要清潔,其用水量為小麥粉量的37%~40%。
2.踩制曲坯
踩制曲坯前,要加曲母粉,為3%~5%。有利于提高麥曲的質量。曲坯較大,中部凸起,稱為包包曲。過去是人工踩曲,現多改為機械制成,要求曲坯平整光滑,四周緊中心較松為宜。
3.入房培養
曲坯“收汗”后,人房培養,掌握好堆積品溫。隨著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代謝活動,產生大量熱,培養至6~7d。品溫上升至61~64℃,即進行第一次翻曲,可聞到輕微的曲 香和醬香;再經8~10d,品溫又復上升,則進行第二次翻曲,曲坯香氣要比第一次翻曲濃些,并有醬香,大約經過40d出房。
4.入庫貯存
干曲坯放置8~10d,待水分降至15%以下,運至曲庫儲存3個月為成品曲。
經檢測,好曲為黃褐色,具有濃厚的醬香和曲香;曲塊干,表皮薄,無霉臭等氣味;
以細菌為主的傳統大曲,制曲過程中芽孢桿菌最多,屬高溫酒曲,有氨態氮含量高和糖化力低等特點。
(二)茅臺酒、郎酒制曲工藝要點
影響醬香型酒曲藥質量的因素甚多,主要是制曲溫度高低和培菌管理。制曲溫度高低適當,曲藥質量好;反之,曲藥質量差。
重水分曲,第1次翻曲溫度并不高,但第2次翻曲前溫度升高很多,3次翻曲后仍有55℃左右。輕水分曲,整個培菌過程溫度都不太高,且溫度下降快,后火不好。對照曲升溫較快,以后溫度逐漸下降。
從曲藥質量來看,重水分曲盡管黑曲多、醬香好、帶焦糊香,但糖化力低,在生產中必然加大用曲量。這種曲若少量使用可使酒產生愉快的焦香;若用量大,成品酒煳味重,并帶橘苦味,影響酒的風格質量。
輕水分曲自始至終溫度沒有超過60℃,實際是中溫曲,沒有醬香或醬香很弱,糖化力高。這種曲在生產中不易掌握工藝條件,若按常規加曲,則出窖糟殘糖高,酸度高,產酒很少,甚至不產酒,產出的酒甜味、澀味大,醬香差。要使生產正常,就要減少曲藥用量,減結果是酒醬香不突出,帶濃香味。所以,輕水分曲對醬香型曲酒風格質量影響很大。
對照曲與生產中用的曲幾乎一樣,此種曲不但醬香好,曲香也好。生產中用這種曲,酒醬香突出,風格典型,酒質好。
上述情況說明:
(1)醬香型酒曲藥質量好壞取決于制曲溫度。制曲溫度高而適當,曲藥質量好;反之曲藥質量差。
(2)曲藥升溫幅度高低與制曲加水量有密切的關系。制曲水分重,升溫幅度大(與氣溫、季節有關),反之升溫幅度小。總之,要因時因地制宜,調節制曲水分和管理,有效地控制制曲升溫幅度,確保曲藥質量。
制曲溫度達不到65℃以上,曲藥醬香、曲香均差。曲藥質量好,產酒醬香突出,風格典型,質量好。曲藥質量差,產酒風格不典型,酒質也差。因此,高溫制曲是提高醬香型酒風格質量的基礎。
為什么制曲水分多少與溫度高低有密切關系呢?這是因為:
(1)高溫多水條件很適合耐高溫細菌的生長繁殖,特別是耐高溫的嗜熱芽孢桿菌,它們自始至終存在于整個過程并占絕對優勢,尤其是制曲的高溫階段,而這個階段正是醬形成期。這些細菌具有較強的蛋白質分解力和水解淀粉的能力,并能利用葡萄糖產酸和氧化酸。它們的代謝產物在高溫下發生的熱化學反應生成的香味物質,與醬香物質有密切關系。
(2)在高溫多水條件下,有利于蛋白質的熱分解和糖的裂解。這些蛋白質、糖分解后產生加熱香氣如吡嗪化合物(原輕工業部發酵研究所曾在茅臺酒中檢出加熱香氣物質四甲吡嗪)。另外,在高溫條件下,小麥中的氨基酸和糖分不可避免地發生褐變反應——羰氨基反應,這種反應也需要在較高溫度下進行。溫度越高,反應越強烈,顏色也越深。其反應的褐變物呋喃類化合物,程度不同地帶有醬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