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白酒勾兌,大部分人的理解就是“酒精加水”,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劣酒、摻假等等。提到白酒勾兌,大家都覺得是不好的,總之,在人們的印象中,白酒勾兌會降低酒的品質,甚至白酒勾兌就是制假手段。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中國酒志網就來為大家解答。
實際上,作為白酒生產的主要原材料,食用酒精廣泛應用于釀酒領域,同時也可應用于化工行業和醫療行業等領域。《白酒工業術語》中,對白酒生產中的“勾兌”一詞作了定義,“勾兌”就是把具有不同香氣和口味的同類型的酒,按不同比例摻兌調配,起到補充、襯托、制約和緩沖的作用,使之符合同一標準,保持成品酒一定風格的專門技術。 同時,《飲料酒分類》在對各種白酒進行定義時也指出,勾兌是白酒生產中一項重要的工藝生產過程。
“‘勾兌酒’并不是貶義詞,也不是說酒不好,只是釀酒的一種工藝工序而已,希望大家不要誤解。”白酒行業資深專家趙義祥說。
“勾兌過程中,將不同批次、不同酒齡、不同口感特征的白酒按照一定的規則、原則進行加漿降度、組合、調味。以茅臺酒為例,就是以七個輪次的酒勾兌而成,每個輪次的酒味道不同,比例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日前,仁懷市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陳連忠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好比是我們做飯時需要添加調味料,因各人喜好的不同,選擇的調料就會不同,最終味道也就不盡相同。”
茅臺鎮當地的一位調酒師介紹,從技術層面上講,勾兌,是白酒生產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因為生產出來的酒,質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兌能縮小酒的質量差別,使酒在出廠前穩定質量,取長補短,統一標準,質量上達到同等級酒的水平。
“勾兌酒的作用,主要是使酒中各種微量成分配比適當。勾兌是一種靠勾兌師的感官靈敏度和技巧來完成的工序,有豐富經驗的勾兌師才能調出一流的產品,歷來有‘七分酒三分勾’之說,勾兌師的水平就代表著企業產品質量風格。”他還表示,“勾兌不僅不是一個貶義詞,恰恰相反,勾兌其實是白酒生產技術的進步,是生產優質酒必不可少的環節。”
‘酒勾酒’和‘酒精勾兌’是兩種概念,‘酒勾酒’實質上還是屬于糧食酒,而酒精勾兌的就算不上了,只能說是新工藝酒。
酒精勾兌酒為“新工藝”
據了解,由于純糧固態發酵白酒工藝復雜、配糧講究、周期較長、成本較高,酒廠要在短期內提高產量,困難極大。新工藝白酒的理化指標雖然可以達到國家食品衛生標準要求,可以保證食品安全,但由于技術的局限性,新工藝白酒的口感普遍不如傳統工藝釀制的白酒口感好,加之生產成本相對較低,所以生產企業一般將新工藝應用到低檔產品的生產,“只有高端白酒和超高端白酒才談得上是純糧釀造。”趙義祥介紹。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便開始研制新工藝白酒,1956年,輕工業部向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提出課題,列入《1956-1967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當時,國內糧食供應緊張,國家政策除鼓勵農民積極增產糧食外,要求工業部門提高生產效率,盡量不用或少用糧食為原料。
而上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在酒精工業生產中實行了工業生產許可證制度,使酒精工業化生產得到了迅猛發展。新工藝白酒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肯定和推動。資料顯示,1987年,國家經委、輕工業部、商業部、農牧漁業部在貴州省貴陽市聯合召開“全國釀酒工業增產節約工作會議”,會議確定了“四個轉變”,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糧食酒向果露酒轉變”“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
目前,新工藝白酒已總結出一整套完整的生產工藝。
所以再說到白酒勾兌,千萬不要覺得只要是白酒勾兌就是假的,白酒勾兌與純糧釀造只是工藝的區分而已,目前中國白酒市場上,至少有60%~70%的白酒屬于非純糧釀造的酒精勾兌酒,而假酒用的是甲醇,我們說的酒精勾兌酒其中的酒精成分是食用乙醇。所以大家不必擔心,白酒勾兌是允許銷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