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窖1573是瀘州老窖系列酒之形象產品,源于建造于明朝萬歷年間(即公元1573年)的“國寶窖池”,采用蒸餾酒釀造工藝,酒質無色透明、窖香優雅、綿甜爽凈、柔和協調、尾凈香長,風格典型。包裝基座以金色五星蕙芷為裝飾,呈現傳統玉璽造型,外盒由大面積國旗正紅為鋪設,酒瓶采用國窖1573德國水晶玻璃燒制,瓶身與外盒有象征國土面積的五星960顆,“1573”字樣以純金壓邊。2001年,獲釣魚臺國賓館指定為國宴用酒。2002年獲國家原產地標準質量認證。
瀘州老窖特曲酒,作為濃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以"醇香濃郁,清洌甘爽,飲后尤香,回味悠長"的獨特風格聞名于世。1915年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歷屆國家評酒均獲"國家名酒"的稱號。
窖齡顧名思義指“釀酒窖池的年齡”。窖齡酒指連續不間斷釀酒超過20年的窖池,所釀出的濃香型白酒。窖齡酒概念由“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首次提出。瀘州老窖窖嶺酒主要有百年瀘州老窖窖齡30年、60年和90年三種產品。
瀘州老窖頭曲是我國享有盛譽的名酒之一,素以“醇香濃郁,清洌甘爽,回味悠長,飲后尤香”的獨特風格,聞名古今,暢銷中外。此酒無色透明,窖香濃郁,清洌甘爽,飲后尤香,回味悠長。具有濃香、醇和、味甜、回味長的四大特色,酒度有38度、52度、60度三種。華羅庚題詩:“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而今無憂,特曲是嘗;產自瀘州,甘洌芬芳。”
瀘州老窖二曲系瀘州老窖品牌系列產品,位居“瀘州老窖”核心品牌之列。
瀘州老窖二曲秉承瀘州老窖百年濃香精髓技藝,以高粱為制酒原料,優質小麥配制中高溫大曲,在黃泥老窖中固態發酵。采用混蒸混燒法,量質摘酒,分級貯存,精心勾兌而成。瀘州老窖頭曲以“濃香醇和、回味悠長”的風格享譽于世;二曲以其“味香、味正”、“不上頭、不干喉”的優良品質和高性價比深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
瀘州老窖開放式操作的工藝特點鑄就了其制曲和釀酒微生物的紛繁復雜以及發酵的多途徑香味物質代謝,孕育了瀘州老窖酒特有的豐富呈香呈味物質,雖其總量僅占酒體總量的2%左右,但其組分中能夠定量或定性的香味成分就已達360余種之多,還有許許多多微量或痕量的呈香呈味物質還沒有被揭示和認識,就是這些品類繁多的呈香呈味物質,共同營造出“國窖•1573”“無色透明、窖香幽雅、綿甜爽凈、柔和協調、尾凈香長、格典型”之風格特點和瀘州老窖特曲(原瀘州大曲酒)“窖香濃郁、飲后尤香、清洌甘爽、回味悠長”之濃香正宗。
瀘州老窖酒是以泥窖為發酵容器,中高溫曲為產酒、生香劑,高梁等糧谷為釀酒原料,開放式操作生產,多菌密閉共酵,續糟配料循環,常壓固態甑桶蒸餾、精心陳釀勾兌等工藝釀制的白酒,以己酸乙穗為主體香味物質。“瀘州老窖酒傳統釀造技藝”由大曲制造、原酒釀造、原酒陳釀、勾兌嘗評等多方面的技藝。
公元1324年,制曲之父郭懷玉在瀘州發明了”甘醇曲”,并通過了技藝的改良,制成了大曲,距今已有680年歷史。
據清《閱微堂雜記》載:“元泰定年問,瀘州始有脫穎而出者,郭氏懷玉也。十四歲學藝,四十八歲制成釀酒曲藥,日:‘甘醇曲’⋯⋯”。故郭懷玉也被譽為瀘州老窖“久香”牌天下第一曲的創始人。陳鑄《瀘縣志》載:“初麥面一石,高粱面一斗澆水和勻,模制成磚,置于隙地上,以物覆之,數日發酵,再翻之覆如故,昕其霉變,是為曲母⋯⋯”解放后,單個小作坊逐漸走上了私私聯營、公私合并的道路。同時,為了滿足生產的需要,制曲生產也逐漸從生產班組里剝離出來,成為單獨的制曲班組。隨著發展的需求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九十年代后瀘州老窖建起了全國規模最大、樓盤制坯、樓盤培菌、樓盤發酵、樓盤貯曲、樓盤粉碎、年產量上萬噸的制曲生態園。先后開發出系列曲藥品種,進而從曲藥品種角度推動了濃香型大曲灑釀酒技術的進步。
瀘州老窖大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漢,而作為大曲灑的工藝的形成和發展來講則是開始于元代。
據清《閱微堂雜記》記載:“⋯⋯日:‘甘醇曲’,用以釀之灑濃香、甘洌,優于回味、輔以技藝改進,大曲酒成焉。”這是瀘州老窖大曲酒的起源時期。在明洪熙年間,瀘州施敬章其人經多年努力研制出了:曲藥含燥及苦澀味成份之“泥窖”釀酒法,使大曲酒濃香,從而開創了“固態發酵,泥窖生香,甑桶蒸餾”的獨特工藝之嶄新途徑,這是瀘型灑的雛形時期。
陳鑄《瀘縣志》載:“⋯⋯是為曲母。始用高粱四石磨面,每石和曲母一石,加枯糟六石,澆水和勻,收制地窖(窖在屋內,先以粘土泥和燒酒,筑成長方形,深六尺,寬六尺,長丈許),上覆以泥,俟一月后醞釀成熟,取出以小作法蒸餾之,三日能畢一窖,即市中所售大曲也”。
在明萬歷十三年舒氏在瀘州營溝頭龍泉井附近建造泥窖十個(其中六個于清初合并為四個),正式成為瀘州第一家生產瀘州老窖大曲的作坊,取名“舒聚源”,創始人舒承宗,是瀘州大曲工藝發展史上繼郭懷玉、施敬章之后的第三代窖釀大曲的創始人。他繼承舒氏酒業,直接從事生產經營和釀造工藝研究,總結了從“配糟入窖、固態發酵、酯化老熟、泥窖生香”的一整套大曲老窖釀酒的工藝技術,使濃香型大曲酒的釀造進入“大成”階段,為以后全國濃香型白酒釀造工藝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推動瀘州酒業進入了空前興旺發達的時期。從1955年后,對傳統操作法進行了恢復和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這是我國白酒行業真正獲得巨大變化和發展的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不斷挖掘總結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分析手段,剖析了影響白酒風格特征差異性的物質基礎及其機理,創新了一系列新的操作工藝。
20世紀50年代初,在釀酒生產過程中,將同一發酵窖中不同母糟的酒進行組合,即將糟酒進行勾兌。這就是早期最原始的勾兌方法,也可認為這是勾兌技術的雛形。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瀘州曲酒的勾兌工作中,由糟酒勾兌進一步發展成酒相互摻兌,俗稱“扯兌”,以一定的百分比混合在一個壇中,然后包裝出廠。進入60年代中期。開始使用5噸鋁桶進行勾兌組合,然后進行加漿降度,包裝出廠。20世紀70年代,勾兌作為一門技術被提出,并運用于生產實踐。根據感官鑒定,在若干壇酒之間按各種味覺反應,以人的經驗和酒的量比例關系進行組合,其灑質又有提高。通過不斷實踐發現,選用口感好的酒做調味酒,并開始使用儀器為調味工具,先勾兌小樣,然后按小樣擴大再用在生產上,使酒質得到進一步穩定和提高。為了使酒的風味成為幽雅、細膩、豐滿、醇厚的產品,首先要組合基礎酒,同時還需要有各種調味酒,采用特殊的、科學的釀制工藝,生產出各具特色、種類較多的調味酒,經貯存三年以上可陸續選用,有利于調味工作。這項工作由瀘州曲酒廠賴商淮高級工程師做出了積極推廣,并在商業和輕工部門舉辦了勾兌技術培訓班,大大地推動了勾兌技術的普及、應用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后,勾兌技術進入了現代化。在驗收基礎酒的方法上,改變了過去只憑感官逐壇鑒定的方法,采用感官、色譜和常規分析基礎酒的數據來綜合驗收,從而提高了產品優質率。同時為確定保瀘型酒的獨特風格,縮短各等級和批次之間感官、理化指標的差異,改進了勾兌組合方法,從而初步把握了瀘型酒中微量香味成分對酒質的影響,促進了勾兌技術的發展。
很久以前,瀘州城南的鳳凰山下,住著一戶舒姓的父女,常年以上山砍柴為生。有一年夏天,父親從山中砍柴回來,途中經過山谷時,發現一處泉眼中清泉涌出,泉水清澈見底,父親見此便放下擔子,用手捧起泉水一喝,頓時如甘露襲過精神大振,不渴也不餓,過后面堂發熱便有了幾分醉意。
這時,他恍惚突見泉中露出一條紅色大道來,他就踉踉蹌蹌一直順路走去,不知所歸。天色已晚,女兒不見父歸,心中十分著急,于是舉著松明子火把,沿盤山小道尋父,后來,她終于在一個山坡上找著了似醉非醉的父親,一手還按在一個酒壇上。
原來前幾天父親砍柴時,見一大鳥去吞噬一條小青蛇,父親用斧頭砍死了大鳥,救了小青蛇性命。那小青蛇恰好是龍王的兒子,龍王得知后重謝舒老大一壇仙酒,并說:“恩人請帶上這酒,你們父女一輩子也不愁吃穿了。瀘州老窖酒品牌。”父親被女兒喊醒后,那知一不小心仙酒打倒在龍泉井里。瀘州老窖酒招商。舒老大舀出泉水一喝如仙酒一般,父女倆就把這口井稱為龍泉井。父女倆挑此泉水釀成的酒醇香濃郁,清冽甘爽,飲后留香,回味悠長。父女倆釀出好酒的消息一下子轟動了全瀘州,人們排長隊爭相購買,從此龍泉井釀出的酒就名揚九州。
毛澤東
1945年8月10日,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八年浴血奮戰,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8月28日,毛澤東偕同周恩來、王若飛,在前來迎接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陪同下,從延安乘專機赴重慶同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到10月10日,雙方正式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前后共歷時43天。毛澤東親赴重慶談判,這是一件轟動國內外的大事,使國內外大多數人進一步認清了中國共產黨謀求和平的真誠愿望,受到輿論的熱烈贊譽。詩人柳亞子賦詩,稱頌毛澤東這一行動是“彌天大勇”。張治中也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這舉世矚目的43天里,毛澤東屢屢用瀘州老窖特曲酒招待各界友人和談判代表,瀘州老窖也就成了各種名酒中最耀眼的明星。
1945年8月10日夜晚,張治中將軍隆重設宴款待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宴會上,毛澤東受到了極為熱情的歡迎。各界名流眾星捧月般圍住毛澤東,在提出一個又一個關于中國命運問題的同時,有不少人都用瀘州老窖特曲酒與毛澤東干杯。因為他們知道.毛澤東宴請和談代表和各界友人時,總是用瀘州特曲酒酬賓。
眼看毛澤東陷入酒陣之中,周恩來機智沉著,左右周旋,巧妙地代毛澤東飲了許多敬酒。對此,一位肩扛兩朵金梅花的將軍當場發出驚人之語:“各位,各位請注意,一個重要的軍事秘密:今天晚上周先生在為毛先生把守著前沿陣地,我們敬的酒,很難沖破周先生這道堅固防線,大都讓周先生給代勞了”。對此,作為這次宴會東道主的張治中將軍感慨地說:“周恩來先生既是諸葛亮,又是趙子龍。他的忠心和勇氣無與倫比!”
類似這樣的佳話屢屢出現在回憶領袖的文章之中,使不少讀者在了解到毛澤東與周恩來兩位偉人之間的深厚情誼的同時,也知道了毛澤東不善飲酒,酒興不濃。但知情者卻清楚,不善飲酒的毛澤東對瀘州老窖酒卻十分關心和厚愛。
具有“濃香正宗”、“酒中泰斗”美譽的瀘州老窖酒在國內外享有巨大的聲譽。有些人為了進行仿造,采用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地質的等10幾種現代科技手段,對瀘州老窖本身乃至瀘州地區的水文、地理、植物、氣象進行全面、反復的研究,試圖破譯瀘州老窖酒的釀造秘方。但總是學不到,與正宗的瀘州老窖一比,總是變了味。50年代初,在一次會議的間隙,毛澤東主動把曾擔任過西南局書記,也是四川人的鄧小平同志請到了自己的身邊,用一口地道的湖南腔問道:“小平,你給我說說,你們四川的瀘州老窖為什么那么香,那么美,讓那么多人去研究它。”
鄧小平同志高興地答道:“瀘酒之美,美在老窖。瀘州老窖400多年了,窖老酒香。”
毛澤東聽后,爽朗地一笑說“那你也愛喝瀘州大曲?”
鄧小平同志笑著說“我最愛喝瀘州特曲酒。”
說到這里,毛澤東充滿著詩人浪漫想象地說:“400年老窖,500年老窖、1000年老窖,該如何香呢?”
毛澤東主席平時招待國內外友人,或宴請外國國家元首,總喜歡用瀘州老窖特曲酒來酬賓。
周恩來
一代偉人周恩來對瀘州老窖備加關懷,有著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
1954年5月,周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親自指調貴州茅臺和瀘州老窖特曲酒各40壇作為宴會用酒。
瀘酒之美,美在老窖。深知此理的周總理,曾多次詳細詢問瀘州老窖窖池所在地的位置、環境、氣候、土壤和水質。早在建國初就兩次指示,瀘州老窖窖池連續生產已經好幾百年了,很寶貴,要加強保護,維護好。在50年代初一次全國名酒會上,周總理曾深情地說道:在重慶談判時,毛主席和我用瀘州老窖招待過和談代表和各界好友。并明確指出這是國家的名酒,要注意發展,要保護好老窖窖池。1956年,周總理親自批款446萬元給瀘州曲酒廠發展生產。1974年,周總理已身染沉疴,在病重時,周總理還關心地問:“瀘州酒廠的天然氣專線批了沒有?快點批下去,不要影響生產。”
周總理不僅十分關注瀘州老窖的保護和老窖酒的質量,而且在許多外事活動和社會活動中也喜歡用瀘州老窖特曲酒酬賓。
周總理的酒量是名副其實地可稱為海量。世界上不少政壇巨人不僅佩服周總理的治國才能、外交風度,而且也嘆服他的酒量。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首次來華訪問,在歡迎他的宴會上,對烈酒向來不怯場的田中角榮與周總理頻頻舉杯,開懷暢飲。連干數杯后,醇香的瀘州老窖酒已開始在田中角榮的體內發生作用,只見他臉色微紅地倚坐在沙發上,有了幾分醉意,致使原計劃于當天進行的會談不得不改在第二天舉行。但當他看到此時的周總理仍然神采奕奕、談笑風生時,田中角榮由衷贊嘆:“周總理您真能喝啊!”當然,此時的田中角榮是不會知道的,周總理在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在一次特殊場合中曾一次喝過25杯瀘州老窖特曲酒,照樣神情自如地與各界友人和談判代表親切交談。
鄧小平
1986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飯店聯合舉行慶祝瀘州老窖特曲酒獲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70周年紀念會。田紀云副總理和中央各部委領導以及首都新聞界、文化界知名人士200多人出席。會上,鄧小平同志的女兒鄧楠高興地對瀘州老窖酒廠的廠長、書記說:“瀘州老窖醇香濃郁,我爸爸最喜歡喝瀘州老窖特曲酒。”后來,在鄧小平家里,卓琳同志也曾對瀘州老窖酒廠的同志說:“小平說瀘州老窖香,好喝,他平時最喜歡喝瀘州老窖特曲酒。”卓琳還對瀘州老窖的酒質和發展給予了極高地贊譽和鼓勵。據小平同志的兒女介紹,小平同志家宴和過年過節,都喜歡喝瀘州老窖。每當小平同志過生日,家里人總要拿出瀘州老窖陳釀美酒,給小平斟上二杯。今天,每當我們看到那鄧小平同志過生日時,舉起酒杯輕輕品嘗瀘州老窖酒的珍貴照片時,瀘州老窖人就感到無比的激動、興奮。那也有老窖人殷殷的祝福和綿綿的思念。
是的,小平同志熱愛家鄉,也熱愛家鄉的美酒。這酒中,融入了四川人民的自豪和酒城人民的勤勞、智慧。小平同志的關懷和鼓勵是瀘州老窖酒發展的強大動力。
溫家寶
溫家寶總理特別參觀了瀘州老窖展廳,對國窖1573國禮酒十分喜愛。
這壇讓溫總理駐足觀賞的國禮酒,乃是瀘州老窖釀酒大師團隊為建國六十周年特釀。原酒儲藏達甲子之數60年,酒度調和至白酒最佳品嘗度數60度,限量600壇,收藏價6萬元。此酒曾在2009博鰲亞洲論壇上,被時任理事長拉莫斯和時任秘書長龍永圖收藏。
是以國窖1573國禮乃是為全球各國元首和各界風云人物青睞的尊貴酒品,因而溫總理對它也是青睞有加。
然而酒好更需人好。遙想三聚氰胺事件后,溫總理在當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大聲疾呼:企業家身上要流著道德的血液。
而瀘州老窖也率先在行業作出食品安全承諾,堪為釀酒業之表率。不僅如此,瀘州老窖也始終堅持自己的承諾,踐行著社會責任,正如溫總理說得那樣,做一個民族工業的杰出代表。
瀘州老窖酒是中國濃香型白酒的代表,其相關釀造技藝的產生、傳承、發展均在四川省南部的瀘州市。這一技藝的重要載體之一——瀘州老窖窖池群包括四口位于城區的有四百余年歷史的老窖池(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一千余口分布于城區及周邊縣的百年以上的老窖池,它們是瀘州老窖灑釀造技藝傳承、發展的根基。
瀘州老窖灑傳統釀造技藝,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獨創精神,在四川乃至全國有著突出的價值。因其跨越時空的長期性及獨特的文化地理性,決定了這一民間傳統技藝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人文價值、民俗價值、經濟價值及社會價值,它和我國的其他民間手工技藝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與命脈。由于瀘州老窖酒沿用幾千年來的傳統工藝、操作、設備,使中國白酒在世界酒林中獨樹一幟,充分顯示了中國釀酒技藝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遺產。
瀘州老窖酒的釀造技藝,發源于古江陽,是在秦漢以來的川南酒業發展這一特定歷史時空氛圍下,逐漸孕育,興于唐宋,并在元、明、清三代得以創制、雛型、定型及成熟的。兩千年來,世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舉世無雙的酒文化。
據瀘州出土文物考察,瀘州酒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這可從瀘州出土的漢代陶角酒杯、漢代飲酒陶傭以及漢代畫像石棺上的巫術祈禱圖上得到證明。
宋代,瀘州以盛產糯米、高粱、玉米著稱于世,釀酒原料十分豐富,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代也出現了“大酒”、“小酒”之分。這種酒,當年釀制,無需(也不便)貯存。所謂“大酒”,就是一種蒸餾酒,從《酒史》的記載可以知道,大酒是經過臘月下料,采取蒸餾工藝,從糊化后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來的酒。而且,經過“釀”、“蒸”出來的白酒,還要儲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稱“侯夏而出”,這種施曲蒸釀、儲存醇化的“大酒”在原料的選用、工藝的操作、發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質方面都已經與瀘州濃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說是今日瀘州老窖大曲酒的前身。
宋代的瀘州設了六個收稅的“商務”機關,其中一個即是征收酒稅的“酒務”。
元、明時期瀘州大曲酒已正式成型,據清《閱微堂雜記》記載,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瀘州也釀制出了第一代瀘州老窖大曲酒。明代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的施進章研究了窖藏釀酒。現在唯有可考究的為明代萬歷年間的舒聚源作坊窖池,距今也有400多年的歷史,它就是利用前期以酒培植窖泥,后期以窖泥養酒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使微生物通過酒糟層層竄入酒體中而釀造出凈爽、甘甜、醇厚、豐滿的瀘州老窖酒。該糟房留傳下來的窖池即是現在尚在使用的瀘州老窖明代老窖池。
瀘州老窖作為一家擁有數百年歷史底蘊的酒業巨子,早在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了申報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并成為行業內最早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白酒企業。
目前,共擁有10086口老窖池,其中1619口百年以上的明、清古窖池,分布在瀘州市營溝頭、皂角巷、小市、羅漢等各個區域,從古至今從未因城市的發展而搬遷、破壞,保存完好,同時因數百年連續傳承、使用,形成“活態文物”,而彌足珍貴,酒界罕見。
其中始建于公元1573年的明代古窖池群早在1996年12月就被國務院頒布批準為行業內第一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后又在2006年和2012年,連續兩度入圍“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瀘州老窖窖池群及釀酒作坊”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此,瀘州老窖1619口自明清時期沿用至今的老窖池,16處釀酒老作坊,三大天然藏酒洞均成為“國寶級活文物”,文物數量和類別居行業之首。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