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瀘型陳曲貯存期微生物酶類的變化
瀘型大曲貯存不到3個月的為生曲,3個月以上的為陳曲。貯存期對生曲質量影響很大,時間短,曲香淡,生酸菌多,釀造效果差。陳曲香味好,酒質醇和。為探索合理的貯存期,四川瀘州市釀酒研究所姚萬春等對此做了研究。
結果表明,瀘型陳曲微生物群體隨貯存期延長而減少。但貯存期6個月以內,酵母數量變化不明顯,仍占曲中微生物群體的主導地位。6個月以后酵母繁殖代謝受到抑制而大量死亡。醋酸菌和部分產酸菌在貯存過程中不斷死亡,細菌數量也不斷減少,6個月以后,大曲中的細菌數量基本穩定,與同期芽孢菌數接近,說明貯存6個月的陳曲中細菌以芽孢菌為主。芽孢菌和霉菌能產生抗逆性強的休眠體,以適應不良環境,所以數量變化不大。
對曲在貯存過程中的水分、酸度、淀粉含量進行檢測。
酸度在3-6個月之內減少,這正是生酸菌不斷死亡結果,6個月以后趨于穩定,瀘型陳曲要貯存半年才干燥完全。淀粉含量在3~9月變化不大,超過9個月損失明顯。
貯存過程中糖化酶、液化酶、蛋白酶這3種酶活力隨貯存期延長均有降低。發酵力3~6個月明顯降低,其余變化不明顯,這正好與酵母數量測定結果相符合,說明曲藥發酵主要靠酵母菌完成;糖化力3個月時最高,以后基本穩定。分析原因可能是3個月以前與小麥本身酶活力較強有關,以后逐漸失活,到6個月時酶活力基本喪失,這時曲藥的糖化作用主要決定于霉菌和高溫細菌分泌的糖化酶;液化酶變化不明顯;蛋白酶是耐熱芽孢桿菌產生的,其酶活力較穩定。
不同貯存期瀘型陳曲釀酒的實驗。瀘型陳曲貯存一年,其出酒率接近,差異不大。從酒質看,總酸、總酯含量隨貯存期延長而呈降低趨勢。其中四大酯含量可能受窖泥影響,變化無規律。但貯存期長者,酒質口感更醇和。從以上試驗結果看,建議瀘型陳曲最好貯存3~6個月。
2.種北方大曲貯存期酶活力變化的研究
認為大曲在培育中的干燥期,酵母菌和多數細菌都有一定的死亡,而大部分霉菌和漢遜酵母在出房時又有增殖現象。貯曲時間不超過3個月較好。3種大曲應混合使用,適當增加后火曲。
3.清香型大曲貯存的變化
寶豐大曲貯存測定報告 吳鳴等對寶豐大曲從剛出曲到貯存1年的曲塊進行了生化性能、微生物菌系變化的跟蹤測定。
寶豐大曲屬低溫曲,其原料配比為小麥50%、大麥30%、豌豆20%。制曲加水量 45%,干火期曲溫39~45℃,機械制曲塊(曲塊長24cm,寬14.5cm,高6.5cm,約 2262cm3/塊),培養25~30d,出曲率80%,曲塊質量平均每塊1630g。
可知,清香型大曲糖化力、液化力、發酵力自出曲后到貯存3個月都有明顯增長,貯存6個月液化力仍繼續上升,糖化力、液化力在3~6個月中基本持平,貯存6個月后,三者均逐步下降。酯化酶出曲后,直到貯存9個月都在繼續上升,9個月以后開始下降。蛋白酶6個月后緩慢下降。通過測定結果分析,認為貯存期以3~6個月最為適宜。
出曲后1個月內細菌大幅度上升,酵母直線下降,以后下降速度減慢,霉菌基本持平,并微有下降。
4.空氣相對濕度<69%的條件下,酒曲水分<12%,貯存期60d左右為最適保存期。水分<11%,放人低溫條件下可延長保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