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入窖發酵條件與酒產量、質量的關系
人窖條件包括:水分、酸度、淀粉、溫度等。
1.入窖水分
水是窖內一切生化反應的媒介,但過多或過少均不適宜。生產實踐和我們在名酒廠試驗的結果表明,入窖水分少,酒體濃厚,己酸乙酯生成量多;入窖發酵水分多,己酸乙酯生成量少,酒味淡薄。根據四川濃香型名酒廠的經驗,人窖水分一般為53%~55%。但省內外不少酒廠為了追求出酒率,將入窖水分加大,所謂“糠大水大,產酒不怕”,有的將入窖水分增至57%~60%,謂之“保產量”。據我們查定,人窖發酵水分增大到56%以的,酒味較淡,香味物質含量少,己酸乙酯生成亦受影響。若人窖水分過低,酒醅發干或起疙瘩,窖內黃漿水少,亦不能正常發酵。
2.人窖發酵酸度
白酒在固態發酵過程中,除生成酒精外,也產生許多物質,有機酸是其中之一,它是淀粉變糖、由糖變酒的中間產物。濃香型白酒中的有機酸主要是乳酸、乙酸、己酸和丁酸等,乳酸菌消耗糖經糖酵解途徑生成丙酮酸,丙酮酸經乳酸脫氫酶催化還原生成乳酸。醋酸菌消耗酒將其氧化變成乙酸。丁酸菌將葡萄糖或含氮物質發酵變成丁酸,也可由乙酸及乙醇經丁酸菌作用脫水生成丁酸,還有的菌可將乳酸變成丁酸。己酸菌可從葡萄糖發酵生成己酸、乙酸、C02和放出氫,也可將酒精和乙酸結合生成丁酸,丁酸再與酒精結合生成已酸。從有機酸生成的機理來看,是葡萄糖作底物,所以,有機酸的生成必然要消耗淀粉。據計算,在發酵過程中,發酵糟增加酸度l度,每100kg高粱粉因生酸分解淀粉4.5kg,相當于降低原料出酒率3.68%(以酒精含量60% vol計)。
入窖酸度高低,直接影響糖化、發酵的速度和酶活力。在適宜的入窖酸度范圍內,酸度大的酒質好,己酸乙酯生成也多。可有的廠為了提高出酒率,千方百計降低入窖酸度,將人窖酸度降到1.0以下,試問酒質如何提高?據四川名酒廠的經驗,濃香型曲酒的適宜入窖酸度為1.7~2.2。入窖酸度過高,會影響正常發酵,發酵不正常,己酸乙酯的生成量也會減少。入窖酸度在1.8左右比入窖酸度在1.0左右增加己酸乙酯30~50mg/lOOmL,酒的口感也更豐富。適當的入窖酸度既保證出酒率,又能出好酒。
入窖酸度高,糧耗升高,出酒率下降,這是正常現象,但酒質提高。人窖發酵酸度適當升高,與出酒率并無矛盾,入窖酸度1.7~2.2,只要母糟正常,操作細致,出酒率仍可在45%以上,這是濃香型曲酒生產正常的出酒率范圍。有的廠,習慣控制入窖酸度在1.0左右,稍一升高出酒率就下降,應從母糟情況、其他人窖條件(如水分、糠殼用量、溫度、淀粉等)、操作等多方面找原因,解決酸度與出酒率之矛盾。
3.入窖淀粉
淀粉在發酵過程中,除主要產物為酒精外,還產生CO2和酒中的香味成分。此外,還供給微生物生長的需要,適當控制淀粉含量,與產量、質量的提高有密切關系。
據四川名酒廠的經驗,入窖淀粉含量高,生成的己酸乙酯也多,即要“高進高出”,使糟醅“肉頭”更好。入窖淀粉18%比15%左右的己酸乙酯可增加10~30mg/100mL,酒更厚實、豐滿。
入窖淀粉含量應隨季節不同而增減。冬季氣溫低,人窖溫度低,淀粉含量可高達18%~20%;夏季氣溫高,淀粉含量宜降低到13%~15%。
4.糠殼用量
釀造中加入糠殼(稻殼),是為了增加酒醅的疏松度,以利發酵和蒸餾。但糠殼用量過多(不少廠沒有具體規定)有以下弊病:①發酵時糟醅內含空氣過多,窖內升溫猛而高,生酸也多;②糟醅太糙,保不住黃漿水,黃漿水過早下沉,上部糟醅顯干,發酵不正常,己酸乙酯等香味物質生成少,酒質差;③蒸餾時帶來更多異雜味。因此,應嚴格控制糠殼用量。據經驗,一般單用高粱釀酒的,糠殼用量為20%~22%;采用多糧釀酒,因大米、糯米等黏性強,糟醅易起疙塔,糠殼用量可增至23%~25%。若糟醅酸度較低,出窖糟酸度在2.5以下,可采用“加回減糠”的辦法,即加大回醅量以減少糠殼用量,這樣既能提高入窖酸度,又能減少用糠量,一舉兩得。
5.入窖發酵溫度
參與濃香型曲酒發酵的微生物,其生長繁殖最適溫度因微生物種類而異,例如酵母生長最適溫度為28~30℃,而己酸菌、丁酸菌等窖泥功能菌的最適溫度為32~34℃。若入窖溫度高,淀粉液化和糖化加速,酵母過早鈍化和衰老,造成有糖不能變酒,而醋酸菌、乳酸菌等細菌在此情況下迅速繁殖,將糖和酒變酸,以致降質減產。瀘州傳統入窖溫度是“熱平地溫冷13℃”。但20世紀80年代后有人認為“熱平地溫”可以,“冷13℃”太低,建議將入窖溫度適當提高,冬季入窖溫度以16~18℃最為適宜,這樣既能使發酵緩慢進行,窖內升溫幅度最高為32~35℃,有利于正常發酵,也有利于生香產酯,酒質優良,雜味減少,但出酒率比“冷13℃”略低。夏季入窖溫度一般在25℃以上,出酒率低,濃香味雜,即己酸乙酯生成量雖然增加,但醛類、高級醇類等雜昧也隨之增加,酒質變差。
(二)工藝操作條件與產量、質量的關系
濃香型大曲酒的釀造,千百年來世代相傳,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生產技術不斷發展。如熟糠拌料、輕撒上甑、量質摘酒、低溫流酒、大火蒸糧、滴窖減糠、回酒回醅等,這些工藝操作都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但綜觀不少酒廠的操作人員,在具體操作時與傳統工藝的要求相距較大,應該說這不是技術進步,而是認識不足或“偷工減料”。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以質量求生存”是人所共識。濃香型曲酒是我國民族傳統食品,生產過程多數為手工操作,盡管在技術上、工藝上、設備上已有不少改進,但最基礎的東西還是要把“母糟”搞好,發酵控制好了,還要把“香”提出來。因此,工藝操作與產量、質量的關系,就顯得更加重要。
1.合理潤料與熟糠拌料
濃香型大曲酒系采用混蒸續糟法釀制。在蒸酒蒸糧前都先經潤料,即母糟(酒醅)與糧粉(單糧或多糧)混合均勻后堆積一段時間,使糧粉從母糟中吸取一些水分和有機酸,以利于糊化。筆者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在某名酒廠做過試驗,潤料方式、潤料時間與糧食糊化程度關系密切,潤料時間以40~50min為宜。
筆者發現,在“潤料”操作中存在以下問題:
(1)潤料時,將母糟、糧粉、糠殼一起拌和,有些糧粉裝入糠殼的“窩窩”中,不能直接從母糟中吸取水分和酸,這些干粉不易糊化好。
(2)潤料時間過長,有些一上班就起糟拌糧上甑,頭一甑沒有潤料,影響糊化,常發現“生心”;而另外幾甑亦開始潤料,潤料時間常達到5~6h,糧粉吸足水分和酸,并變軟,蒸酒蒸糧后,增加黏性,采用多糧尤甚,只好加大稻殼用量。熱天潤料時間過長,還會發“倒燒”。
(3)加水潤糧,有些廠沿用生產大路白酒操作方法,加水潤糧,每天下班時將第二天要用的糧粉加水(有的還用溫水)潤糧。加水潤糧對酒質影響更大,其一,加水潤糧后再與酒醅、稻殼拌和上甑蒸餾,降低了酒醅中酒精含量,不利于己酸乙酯及其他香味成分的提取;其二,加水潤糧,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糧粉吸足水分,變軟,酒醅黏度增加(或稱發膩),勢必增加輔料(填充料)用量,酒質下降,發酵升溫猛,又影響下排酒質,造成“惡性循環”;其三,遇上天氣炎熱,潤料過夜,糧粉帶餿味、酸味,全部帶人酒中,酒的味道可想而知。
拌料用熟糠,沒有很高的技術要求,但有的酒廠確實太馬虎:①只蒸十多分鐘甚至只有幾分鐘即出甑,糠腥味、異雜味未去除。有的酒廠糠殼保管不善,日曬雨淋,鳥糞鼠屎狼藉,清蒸又不徹底,將異雜味帶入酒中;②下班前將糠殼倒入甑內,蒸汽不關盡,讓其蒸一夜,稻殼上水,變軟,如何起“疏松”之作用?③稻殼不是現蒸現用,蒸一次用數日。稻殼清蒸后,不攤晾吹干就堆在一起。
2.蒸餾操作
“生香靠發酵,提香靠蒸餾”,因此,認真細致的蒸餾操作是豐產又豐收的關鍵。蒸餾操作要求:拌料均勻,輕撒勻鋪,探汽上甑,邊高中低。蒸餾操作好的,可將酒醅中80%的香味物質轉移到酒中;若蒸餾操作粗糙,酒和芳香成分的提取損失就大,嚴重時損失近一半。
(1)蒸餾時糟醅的含水量 若出窖糟醅的水分為61%,通過加糧潤料,糟醅、糧粉、糠殼混合后,水分若減少10%,即上甑糟醅之水分只有51%左右,這種情況有利于酒精、己酸乙酯和其他香味成分的提取;若滴窖不凈,上甑糟醅水分超過51%,己酸乙酯的提取量減少10%~20%,酒精的提取亦受影響,這種情況不但造成酒中己酸乙酯含量下降,而且乳酸乙酯含量增加,從而造成己、乳比例失調,影響酒質。
(2)上甑技巧上甑技巧非常重要,凡嚴格按工藝操作上甑的,可以多出酒,降低糧耗,而且酒質好。實踐證明,上甑技術好的,可使酒提高近一個等級,酒中己酸乙酯可增加5%~10%,蒸餾效率也提高10%~20%。可是,兩三個人用鏟子一起上甑,輕一鏟重一鏟,糟子在甑內呈“雞屎堆”,一些地方已經穿汽,另一些地方還是冷的,穿汽不勻,造成“夾花流酒”,接出來的酒高達70度,酒中仍帶“尾子味”,對酒質造成嚴重影響。
(3)上甑時間 上甑時間與上甑時火力或蒸汽大小密切相關。曲酒中的芳香成分十分復雜,有數百種之多,其沸點相差極為懸殊,低的只有幾十攝氏度,高的近300℃。在甑桶中各種物質相互混溶在一起,沸點也發生變化,形成特有的蒸發系數,各種香味成分相伴餾出。如果緩慢蒸餾,酒精在甑桶內最大限度地濃縮,并有較長的保留時間,其中溶解的香味成分就增多。反之,大汽快蒸,上甑時間短,酒精快速流出,酒醅中即使高產己酸乙酯及其他香味物質也難豐收于酒中。實踐證明:上甑時間(甑容為1.8m3左右)40~45min的比上甑時間20min或50min以上的己酸乙酯高10%左右。而且,大火快蒸,因酒精濃度迅速下降,乳酸乙酯卻大量餾出,使香味成分失調,酒質下降。
3.打量水
若出窖母糟水分為60%,經加糧、加糠拌和后,水分降為50%左右,蒸酒蒸糧后出甑,糧糟水分仍為50%左右,為了補充發酵必要的水分,就有“打量水”的操作。這個操作,本來并不復雜,只在出甑糧糟堆上均勻潑入95℃的熱水便可。
(1)量水溫度不夠或使用冷水有的廠對量水溫度要求不嚴格,只要是熱水,哪怕只有40~50℃,就往糧糟里潑。量水溫度越高,淀粉顆粒越容易吸收,利于糊化糖化,有利于發酵正常進行;量水用高溫還可使水中的雜菌鈍化。出甑糧糟溫度甚高,若即潑入冷水,膨脹的淀粉顆粒迅速收縮,水分附至表面成“水沽沽”的,發酵期間這些水很快下沉,造成上、中層酒醅缺水發酵,酒醅發干,發酵不正常。
(2)在甑內打量水為了減少工作量,很多酒廠如此。直接在甑內打量水,除不夠均勻外,更重要的是增加淀粉的流失。現在許多酒廠使用金屬甑篦,上面布滿圓孔,糧糟易往底鍋里掉,要出甑的糧糟經水一潑,增加了糧糟中淀粉的流失。若每甑由甑篦掉下損失的糧糟10kg(實際上有些還超過此數),設糧糟中含淀粉20%,每窖以10甑糧糟計,則損失淀粉20kg,折合成原料約為30.77kg(原料淀粉以65%計),若一個窖每年周轉6次(發酵期以60d計,很多廠發酵期只有40多天,此數就更大),則每個窖由此造成的原料損失為184.62kg,若全廠1000個窖池,則損失原糧184.62t,這個數目相當驚人,若原糧以每噸3000元計(若用多糧工藝,還要高),則損失55.4萬元。
(3)量水用量量水用量視季節、窖池、糟醅情況而不同。一般出甑糧糟的含水量為50%左右,打量水后,人窖糧糟的含水量(攤晾蒸發損失應考慮在內)應符合人窖條件,一般為53%~55%。老師傅的經驗是夏季多點,冬季少點;老窖少點,新窖多點。一般每100kg糧粉,打入量水80~90kg,便可達到糧糟入窖水分的要求。量水用量應靈活掌握,但要記住:“用量不足,發酵不良;用量過大,酒味淡薄”。
上一篇:白酒釀造知識:糖化發酵控制
下一篇:白酒發酵理論:酒精發酵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