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即墨縣所出產的即墨老酒,自古便與紹興的元紅酒齊名,向有“南紹興,北即墨”之譽。
“酉”是酒的古稱,現存最早的甲骨文,就有“酉”字記載。《史記·律詩》中說:“酉,八月也”。《說文》中解釋“酉,酒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 ”。意思是說,仲秋八月,黍米成熟之時,正是用黍米釀酒的最好時機。縱觀古今中外,用黍米為原料釀酒者,唯我即墨。即墨釀酒歷史的悠久可見一斑。
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即墨便有釀酒業。當齊國的田單在此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時,百姓就以當地用黍米釀制的醪酒勞軍。而比此更早的齊景公和稍晚的秦始皇,都曾攜此酒去朝拜嶗山,故有“仙酒”之稱。到了宋代時,“仙酒”的技藝更為普及,且更臻完善,因其歷史久遠,故被稱為“即墨老酒”。
1975 年,在即墨出土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左右的陶器 “小酒杯”、商代提酒用的陶器 “堤梁鹵”和喝酒用的“爵”、周代溫酒用的“舟”、漢代行酒令用的“投壺”和喝酒用的 “角” ,都證明從原始社會開始,即墨就開始釀酒了。
春秋戰國時期,即墨一帶釀造老酒已極為興盛,成為當地民間最常用的助興飲料和祭品,俗稱“醪酒”。
盛唐時期,人們發現喝醪酒有舒筋骨、壯骨髓之功效,便名其曰“骷髏醪酒” 。
宋代以后,即墨的老酒釀造已成為當地的一大行業,俗稱“老干榨”。
明神宗朱翊鈞在飲此酒后,頗覺舒暢,喚其為“珍漿”。
清代中期,因發現此酒有“通筋骨、入骨髓”之力,故別稱為“骷髏酒”或“骨轆酒”。又,李汝珍在《鏡花緣》所列的天下55種名酒中,其內便有“山東骨轆酒”。據《山東通志》上記載:“酒,各縣皆有;黃米、黍米所釀,蓬萊、即墨為盛。”
宣宗道光年(1821-1850)間,即墨老酒除暢銷國內各大商埠外,并遠銷日本和南洋諸國。
清朝光緒年間,即墨城內有“隆盛棧”等有名老酒館十幾家,可見即墨老酒當時之盛。
到了民國8年,在即墨,“源興泰”“泉盛祥”“元聚棧”“振源館” 等有名的老酒作坊就增加到五百余家,沿墨水河兩岸的“老酒館”生意特別興隆,并一直延續至解放前夕。
1949年時,當地政府在“江介福作坊”的基礎上,吸收各酒坊的釀酒師傅組建成“即墨黃酒廠”,沿襲傳統工藝,繼續生產黃酒,仍以“老酒”命名。
1949年,即墨城解放。當年,即墨縣人民政府組建了“即墨縣黃酒廠”(1988年7月更名為山東即墨黃酒廠,2010年9月更為現名山東即墨黃酒廠有限公司)。為便于同其它地區生產的黃酒區別,山東即墨黃酒廠有限公司將自產的黃酒稱為“即墨老酒”,同時也取其“陳年佳釀”之意,但民間以黍米為原料釀制的酒仍稱“黃酒”。1951年7月,即墨縣人民政府發出《嚴禁群眾制作酒曲的指示》,取締了私人釀酒,僅剩山東即墨黃酒廠有限公司一家黃酒生產的企業,其產品以微苦焦香的風味和功效,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后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即墨老酒”四字成為山東即墨黃酒廠有限公司的注冊商標(注冊號1711263)。
自1949年山東即墨黃酒廠有限公司成立,至1985年即墨第二黃酒廠成立(該廠于2010年被山東即墨黃酒廠有限公司收購),山東即墨黃酒廠有限公司在30余年間是即墨地域僅有的一家黃酒生產企業,是該項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傳承人,于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傳承了上千年的即墨老酒“古遺六法”傳統釀造工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享有“黃酒北宗”的美譽,成為中國北方黃酒的代表。
轉載注明:中國酒志網(d9s3buv.cn)
上一個:內蒙古昭君酒業有限公司
下一個:貴州永紅酒業有限公司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