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說過《白酒品牌的加法》,今天來聊聊減法。
首先需要提出的就是酒的歷史和文化。
酒,自誕生之日起就和文化密不可分,近十幾年此風尤甚,有文化、有歷史、有名人固然是體現出酒的淵源和品質,但是生搬硬套畢竟欠妥。并不是說所有的歷史都是能用的,也不是說所有能結合到的各人都是適合的,而且消費者也都通過電視、雜志、微信、微博越來越多地關注歷史,很多人也都知道了古時的酒跟現在完全是兩碼事,也知道戰亂動蕩的斷代,也能準確判斷出企業過度文化包裝的行為。比如我們服務過的一家酒企,一定要堅持自己需要的風格是皇家范兒,考究起來是和慈禧太后還有那么一點瓜葛,其品牌故事中也一直在大力宣講,但是除了京劇行業以外,稍微有點歷史認知的國人應該都對慈禧沒什么好印象吧!那么這樣的品牌故事講出來,這樣背景下推出的皇家文化,消費者會怎么看待?能對其市場的銷售帶來吸引力和動力嗎?
在名酒變民酒的今天,為了提升價值及價格所附加進來的歷史和古人,如果多了也就累贅了,活躍著聚飲氣氛的白酒如果背負了過多沉重的歷史人文,那么在一起喝酒的人們端起的酒杯到底是敬在座高朋,還是敬天敬地敬祖先?現代人的選擇趨勢是簡單直接,尤其新人類,更不喜歡繃著的高高在上、端著架子說話,適當地把自己的身段放平到消費者的身邊,讓自己能像一個和消費者勾肩搭背喝酒侃山的哥們兒,才更容易切入消費者的內心,重復消費到品牌忠誠。 所以,請把您的品牌文化適當做做減法。
再來看神奇的定位們:領袖、首創、典范……參加糖酒會的您一定會被這類似的種種轟炸到暈頭轉向,最后都對不上號,好像大家不在某一個領域里劃出一個細分的第一來讓自己站在那里,就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消費者了。換位思考一下,試問,當您選擇一套沙發,去到家居城里看了三個品牌的沙發,都在標榜自己是“第一”、“領袖”,您會去從里面細細辨認選擇相信誰,還是會去實際體驗一下到底哪套沙發最舒服、顏色和造型最稱您的家裝?答案顯而易見。市場行為的決策,真的需要企業領導者多多換位思考。
還有那層出不窮的種種香型,可謂全國飄著各種香,但是經過我們的消費者調研,到目前為止,整體來講10個消費者中最少有6個分不出濃清兼醬,那么所訴求的香型對于消費者而言又有什么意義?消費者的心智認知資源是有限的,盡量利用起其心智中那一點點的認知去說話,不要去嘗試灌輸需要市場教育過程的新概念(尤其是小型酒企)。
其實通俗地說就是口自們應該換種說話的方式,簡單點、輕松點、直接點、低調點,這就是今兒聊的第二道減法。
接著看傳播,一句廣告語,盡量不要超過7個字,字數越多讓消費者記住的成本也就越高,很多品牌我們看到的廣告語甚至是一對稱句的詩歌,美有余,力不足。至于現在用著的廣告語是否合適,很簡單,做個消費者測試。記憶率過低的話,請再做做減法。
還有廣告畫面,很多品牌唯美主義,把美好傳遞給消費者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做法通常就不是那么美好:不同載體投不同的畫面,展現不同產品,配以不同元素,甚至統一色彩都沒有關注,五彩紛呈、眼花繚亂到毫無記憶點,扔到廣告堆兒里就是炮灰!我們強調傳播講究的是一個形象、一個聲音,持續的記憶,如果您采用的是上述做法,請做做減法。
至于投放,鋪天蓋地的線上轟炸,星羅棋布的高速路牌,無不在告訴著今天越來越理性的消費者“你在為我的廣告買單”,可到了終端該從體驗式營銷的貼身短打上面下功夫的地方,卻又見不到什么物料,更別提啤酒、飲料、礦泉水等快銷品相對成熟行業所一直倡導的終端生動化了。環境變了,消費主體在逐漸的轉移,那么覆蓋消費者的媒體也要隨之改變:線上線下更好地結合捆綁,大聲地喊賣到互動營銷,把砸媒體的錢用到終端的互動上,花錢精打細算些這會兒絕對是正確的決定,請做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