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文化國際化是酒企和白酒國際化的引領,也是酒企國際化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知名白酒品牌積極參與米蘭世博會、中國酒文化全球巡禮等國際會展與交流活動。然而,白酒距離“國際化”究竟還有多遠?白酒國際化之路怎么走?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白酒企業。當下中國的白酒產能比較大,要擴大需求,把白酒推向國際市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白酒與其他酒種的藍海競爭還在于能否走出國門。要想實現白酒國際化,需要系統建立并完善“三個體系”,即白酒標準化體系、白酒消費文化體系、白酒情感體系。需要向國外消費者系統、準確地講述中國白酒的特色、飲用方式、文化、故事等。
第一,完善白酒標準化體系。
業內人上在探討飲料酒分類標準時,往往會引發對“白酒是什么”的討論。多數外國人稱中國酒為白酒,從學術角度來看,對外宣傳則被稱為ChineseSpirits(中國烈酒)。就現行標準來看,這樣的表述是不正確的,黃酒在國際上的名字更為滑稽,翻譯過來是“中國的稻米葡萄酒”。所以,在標準體系上,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白酒的英文名稱到底應該叫什么?白酒區別于其他酒種的主要特征、標準是什么?這些都需要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術語,需要準確定義中國白酒的概念和內涵。伏特加、朗姆酒、威士忌都有自己的名稱,中國白酒的名稱就應該是“China Baijiu”。另外,還要明確一個地位,即中國白酒是世界上所有蒸餾酒的鼻祖。
中國白酒與其他烈酒的區別主要在于開放式的生產方式、多微共酵、糧谷原料釀造、固態發酵、蒸餾技術以及陶壇貯存,這些都是其他酒種所不具備的特點。在全球所有酒種中,中國白酒生產周期最長,人體的感官體驗也最為豐富。白酒有很多種香型,但共同的特點是要告訴國外消費者,白酒的歷史最悠久,兩千多年前就有了蒸餾酒的技術和釀造方法。
第二,系統建立白酒消費文化體系。
中國酒的消費文化歷史悠久,中國人的飲酒方式極其豐富,講究酒禮、酒德、酒趣。我們白酒的“干杯文化”需要豐富和發展,要學習國外文明飲酒的方式。國外飲酒跟中國飲酒最大的不同在于,外國人一般是飯后飲酒,中國人習慣邊飲邊吃,這在酒精吸收過程上就不同。白酒要想“走出去”,就要把中國的消費文化和國外的消費文化相融合,做到“中為洋用”;就如同洋酒到中國,很快被中國人接受——“洋為中用”。
在飲酒方式上創新。外國人飲用烈酒時多采用加冰降低酒精度數后飲用,中國白酒如何適應這樣的飲用方法?這需要在消費文化、習俗上進行改良,既豐富、愉悅地消費,又不至于喝醉。這就要求我們系統地建立中國白酒的消費文化,把東方文化,包括酒禮、酒趣和酒德通過愉悅、推杯換盞的方式滲透其中,系統地告訴國外消費者中國酒應該如何喝才是愉悅的、健康的。
第三,構建白酒情感體系,講好酒的誓中國故事”。
中國白酒的情感文化核心是分享文化。多數時候,中國人習慣聚餐,長尊有序、舉杯有禮。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好的場景感、儀式感和參與感,但遠不如洋酒做得好。洋酒在消費方式上叫做自我欣賞,屬于生活情趣的范疇,是生活品質上的享用;中國白酒的飲用則是情感傳達的一種享受,快樂、歡暢,推杯換盞之間增強情感的表達。國外的酒是品質和獨享的代表,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他們喝酒的方式和追求跟我們是不同的。國際上共同的飲酒需求是交流情感、傳情達意。所以說,中國酒在餐桌上邊吃邊飲的方式要比洋酒更有張力。在這方面要注意細節和文化的系統性,舉杯時如何傳達感情,帶來感官的享受、情感的交流和愉悅。這既是中國酒文化本身的魅力所在,也是白酒文化需要創新和發展的地方。把中國白酒特色、飲用方式、文化、情感等故事講清楚、講明白,這對中國白酒“走出去”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于白酒“借船出海”的說法已經提了若干年,當前中國這艘“巨輪”正向著世界舞臺中央起航,白酒國際化應盡早籌劃、謀篇布局,把有利條件充分轉化為國際化發展的現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