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人愛喝啤酒,吃羊肉烤,涮火鍋,少不了來上幾瓶。特別是到了“桑拿天”,來上一瓶餅鎮啤酒,簡直是享受!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喝著啤酒的時候,恐怕想象不到當年老北京排隊打酒的光景了。說到北京酒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老北京喝酒品酒的酒經,最會喝酒的還是他們!
酒友稱呼
過去老北京四合院里喜歡喝酒的人多,其稱呼也各不相同。 “酒友”是泛稱,指那些以酒為友,時不常地聚在一起飲酒談天的人,既是一種感情的交流,也是休閑的一種方式。而“酒星”是指酒量很大,但不是天天喝,要喝就喝個痛快,甭管喝多少,也跟沒事兒似的,該干什么干什么的人,使人另眼相待,一般人不敢輕易和他們坐在一起喝酒。“酒包”是那些酒量大,每頓兒都要喝上四兩半斤的,而且多是高度的白酒,時不常就高一回。“酒膩子”相對來說酒量并不見得很大,但天天離不開酒,頓兒、頓兒少不了酒,一天能喝八頓兒,每頓兒也就二兩,酒菜也簡單,一根黃瓜或一把花生米就齊了,有時候就白嘴兒喝,一喝高了準生事兒,是胡同里最讓人瞧不起的人。“酒鬼”是對那些嗜酒如命,整天不務正業,除了酒沒有別的,經常喝得醉醺醺人的貶稱,正經喝酒的人很少和這些人坐在一起喝酒。
酒友等級
都說人分三六九等,這喝酒的人同樣也有等級劃分,而且各等還有各等不同的感受。
不信,您看:這一等為“抿”,就是輕輕地用嘴在酒杯上抿上幾小口,頓覺爽快,最多喝一兩來酒,使人心情舒暢;二等為“品”,就是用嘴一小口一小口地慢品,二兩酒下肚,給人有一種陶然之感,心明氣爽,恰到好處;三等為“喝”,三兩的杯子,三口兩口下去后,便有了微醉,一覺睡過來,神志明白,該干什么干什么;四等為“飲”,喝酒如喝涼水,四兩起步,喝著、喝著話就多了,兩眼犯直,醉眼朦朧,走起路來腳底下沒根兒;五等為“灌”,總恨那酒下去的慢,端起杯子仰口而進,半斤酒下去,就大醉了,語言不清,哭笑不能自控,最容易耍酒瘋;六等為“吹”,喝酒不用杯子,直接用瓶子嘴對嘴,與其說是喝酒,不如說是往肚子里順,一會兒就酩酊如泥,人事不知。用老北京人的話說,這喝酒“二等”為佳,“三等”要即可而止,要是喝到“五等”就沒什么勁了。
現如今的北京城是酒摟林立,酒吧縱橫,哪位爺誰要是想喝幾口兒,上得堂來要酒要菜都不在話下。可要說起幾十年前,家家兒都不富裕,趕上老爺們兒又好幾口兒,有倆子兒的上酒館酒鋪,家里緊巴的就打上二兩酒,自己個兒在編排個下酒菜兒,也是美的不行。
上一篇:天下何人不識酒,酒文化功用
下一篇:中國地域酒文化之湖南地區酒史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