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白酒還是酒文化,乃是中國中國傳統的一部分,深受60、70年代人的尊重與喜愛,但對于喜歡創新、潮流、時尚的80、90后來說,傳統的白酒能一如既往受到喜愛嗎?
白酒傳承著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精華,有著厚重的品牌文化,追求個性的“90”后能接受嗎?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酒業副總經理楊波認為,多年來,白酒行業都在尊崇復古文化,并沒有隨著市場環境、消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形成了年輕消費群體的斷層。
中國酒文化歷史久遠,但現在的白酒文化就是以喝醉和灌醉人為目的,完全脫離了高雅的酒文化,讓年輕人“談酒色變”,而且與年輕人的理性和個性消費也不接軌,所以未來要想讓新生代更好的親睞白酒,就必須營造高雅的白酒消費文化和氛圍,讓白酒年輕化,通過系統創新讓新生代領略到白酒的魅力,而不只是給產品換一個包裝、換一個標志和標配上幾句流行語,而是要把傳統文化解讀成更加適合“90后”的語言,更能讓年青一代們易于接受。
從消費方式來說,在新生代不墨守成規的消費方式下,白酒的創新飲用方式,是一種值得嘗試的課題,可能對于那些自詡懂酒的人來說,那根本不是什么玩藝,就像外國人不可思議中國人為什么會用雪碧兌紅酒一樣,他們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才把葡萄酒中的糖份去掉了,但是到中國一瓶雪碧就把他們一百多年的努力給兌回來了。白酒同樣面臨這樣的考驗,如果需要年輕人的市場,那么就必須拋開陳詞濫調的固執己見,選擇年輕人的認知方式和習慣,才能夠贏得他們的市場。
從口感上來說,很多新生代沒有體會過廣告宣傳上的香醇、濃郁,感覺就是辛辣、刺喉、難以下咽,完全沒有廣告所說的那么享受。所以年輕人對酒的理解就是酒其實是個助興的玩具,把洋酒兌飲料再加點水果,然后調成味道近似飲料但是又不會那么容易喝醉的“酒”,可以一邊玩一邊喝,喝得暈暈乎乎的但是又不會那么容易醉。
從消費形態看,也并不是年輕人不喝白酒,而是白酒企業出于營銷慣性,忽視年輕消費者的存在,很少有企業在新一代消費者的精神世界里尋找共鳴點。實際上,只有研究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形成滿足年輕消費者的品牌,傳統與現代才可能充分融合,企業才能有序實現差異化。70、80后,乃至90后新生代的漸起,他們對于時尚消費、健康飲酒的追求越來越明顯,傳統的白酒消費模式,尤其是老一輩“一醉方休”的喝酒方式已經逐漸淡化,更多的是充當一種休閑娛樂的輔助飲品,起到調節聚會聚餐氛圍的作用。這就要求白酒企業要創新消費模式的改變。
威士忌是“生命之水”、啤酒是“液體面包”、葡萄酒更有“液體黃金”之稱。白酒呢?如何建立白酒營養文化概念,提升白酒品質轉變和產品創新是大勢所趨,而新生代的漸起,催生整個白酒行業邁出這一步。年輕人在年輕時追逐時尚,在年長后通常認知會回歸傳統,而滿足年輕人的需求,就可以使白酒文化形成一個從傳統到現代,再從現代回歸傳統的價值循環路徑,以使整個白酒產業完成長期穩定的良性循環發展線路,以走得更寬更遠。
據統計,中國80后群體大約有3億人,加上90后部分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群體,這個新生代群體已經接近4億人,其背后隱含巨大的消費能力。但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的購買力卻并沒有給白酒市場帶來多大的市場,相反,葡萄酒、啤酒和洋酒市場反而異軍突起。
現在眾多白酒企業已經關注新生代消費群體,并積極開發適合他們消費的產品,如低度化白酒和適合夜場消費的白酒,并把傳統文化與網絡、微博微信等新文化結合,構建綠色白酒、健康白酒,倡導文明飲酒、健康飲酒的文明酒文化。
更多的80、90后崇尚葡萄酒、啤酒、洋酒,對傳統白酒并不太“感冒”。而主流消費群體的更迭,白酒消費也面臨與現代生活理念、多元化價值觀的碰撞,使得新生代與白酒漸行漸遠,給白酒廠商的生存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在白酒歷經嚴寒的轉型期,面對龐大的新生代消費群體,白酒企業創新轉型既是白酒企業轉型升級的必要,也是中國白酒業重生的開始。面臨許多的機遇與挑戰,我們相信中國白酒廠商會將中國白酒和酒文化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