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受到中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首先是經濟、文化。作為五古都,又有深厚的歷史厚重感,然而不要因為這些忽略了老北京的酒文化,說到北京的紅星二鍋頭,誰人不知呢?
北京別名燕都,自與戰國七雄之燕國有著血脈聯系,而讓燕赫赫有名的刺秦荊軻,就是一位喜飲的俠客,在《史記~刺客列傳》有“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旁若無人者!钡挠涊d,這恐怕也是較早的古都飲酒名人了。
而到了金貞元元年,金人遷都北京,定名中都,釀酒技術和酒業也隨之興盛。城鄉多有酒樓、酒肆,酒品有鵝黃和金瀾等。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政府開始允許民營酒戶營業,時在中都的女真人均以酒為主要飲料,飲酒時置大酒缸于席間,只用一個木勺子,自上而下循環飲用。中都的酒頗負盛名,金代王啟在《中州集》中有“燕酒名高四海傳”的稱頌。
元人入京后,游牧民族特有的馬奶酒以及與西域關系密切的葡萄酒也逐漸成為主要飲料,馬奶酒用馬奶發酵而成。皇家貴族有專用取奶的馬群,而葡萄酒常用于宮廷和國宴。元代君臣百姓似乎更尚豪飲,宮廷平時或逢重大節日都在宮殿附近備有巨型貯酒容器酒海。
至元二年(1265年)時稀世珍寶瀆山大玉海雕成,可貯酒三十余石,元世祖忽必烈將其置于廣寒殿,每逢行賞賜宴飲漓時,便在其中舀取,當時盛況,可想而知,此寶直到今天仍然幸存,現安置在北海公園中。
而尋常百姓則更偏愛糧食酒,其中酒精度數高的酒稱“汗酒”,是用蒸餾法制作的燒酒,民間俗稱“燒刀子”。明代《本草綱目》上也記載,燒酒“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北京人喝白酒的傳統怕也是在此時開始形成流傳的。
明清北京酒業更加繁榮。釀酒品種分宮廷酒和民間酒兩大類,制作的名酒有竹葉青、滿殿香、藥酒五味湯、金莖露、珍珠紅、臘白酒、玉蘭酒、珍味酒、黃米酒等,且每逢佳節節令,“專用酒”十分流行,如元旦飲椒柏酒、正月十五飲填倉酒、端午飲菖蒲酒、中秋飲桂花酒、重陽飲菊花酒。
清代有“酒品之鄉,京師為最”之說。當時京城的達官貴人們比較崇尚黃酒,中下層百姓則多喜歡價廉味濃的燒酒。此時北京的名酒,除通州的竹葉青和良鄉的黃酒、玫瑰酒、茵陳燒、梨花白之外,還有外地進京的紹酒、汾酒以及國外的洋酒等等。
由于歷朝禁酒與開放、專賣與征稅的更替,直到明清,酒店才算在北京民間開花遍地。始建于明代隆慶年間的柳泉居,也是見證老北京酒業發展的無數酒店的代表。
最具老北京風味特點的便是大酒缸,其興于清代,盛于民初,學秋氏在《續都門竹枝詞》中有“煩襟何處不曾降,下得茶園上酒缸”之說。大酒缸多由山西人經營,得名于柜臺外邊擺著的半埋地下的酒缸,缸口上蓋著漆成紅色或黑色的兩個半圓形對拼的木質大缸蓋作為飲酒桌。
周圍擺著幾個板凳,酒客們據缸而飲,盡發酒興,再配上周邊零賣的炸開花豆、肉皮凍、熏小魚等下酒菜,與酒友街坊侃大山說故事,可謂是老北京平日的一大幸福消遣之地。
如同游韓國要品嘗燒酒,去日本定要喝燒酒一樣,倘若你去了北京,正宗的北京二鍋頭怎能錯過呢?如今這二鍋頭,也是京酒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了!
上一篇:酒文化:世界名酒誕生的歷史淵源
下一篇:中國名酒之瀘州老窖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