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末清初時,由于戰亂不斷,人口銳減,導致了綿竹農業荒蕪,經濟蕭條。依附于農業發達而產生的劍南春傳統釀造技藝受到巨大威脅。直到清康熙年間(1662―1722)才逐漸恢復,出現了朱、楊、白、趙等較大規模釀酒作坊。劍南春酒傳統釀造技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綿竹縣志》記載:“大曲酒,邑特產,味醇厚,色潔白,狀若清露!鼻∧觊g太史李調元,宦游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自謂“一笑市人誰知我,醉來高臥酒家樓”,并夸口嘗盡天下名酒,是個十足的飲酒行家。他說自己“天下名酒皆嘗盡,卻愛綿竹大曲醇!
清末,綿竹釀酒作坊已有上百家,著名大曲坊已增到18家,綿竹商貿因此更為昌盛,出現了“山程水陸貨爭呼,坐賈行商日夜圖。濟濟直如綿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清詩人李錫命《詠綿竹》)的繁榮景象。
上一篇:汾酒產地:汾酒原產地到底在哪?
下一篇:葡萄酒的歷史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