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糧液,一個眾所周知的白酒品牌,從1909年由“姚子雪曲”轉身以來,命名以來已歷經一百年。擁有六百年的古老窖池,五糧液至今延續著它的品牌影響力。
五糧液酒素來已久,只是它的名字隨朝代更迭,變幻多次。由唐代的“重碧酒”,到后來經宋代的“荔枝綠”酒,之后才是明代的“雜糧酒”、 “姚子雪曲”, 其中的跌宕讓人回味。而最有轉折意義的,便是“五糧液”的正式命名。
1909年,在四川宜賓縣團練局局長雷東桓的安排下,宜賓眾多社會名流、文人墨客匯聚一堂。席間,“雜糧酒”一開,頓時滿屋噴香,令人陶醉。眾人不約一陣美譽,這時惟獨晚清舉人楊惠泉沉默不語,他一邊品酒,一邊似在暗自思度。忽然間他問道:“這酒叫什么名字?”
“雜糧酒。”鄧子均回答。
“為何取此名?”楊惠泉又問。
“因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五種糧食之精華釀造的。”鄧子均說。
“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楊惠泉胸有成竹地說。
“好,這個名字取得好。”眾人紛紛拍案叫絕。一個傳世品牌就此誕生。從此,“五糧液”開辟了一個白酒品牌的新世紀。
一次清談打開了五糧液的百年歷史篇章,而今,五糧液已經跨越了一個世紀。
值得一提的是,走過一百年,由“雜糧酒”轉變的五糧液卻仍舊沿用了師徒相傳的傳統手工釀造技藝,從明代傳承至今。神秘的“五糧配方”,傳統的“腳踢手摸”,繁復的“泥窖固態發酵、跑窖循環、續糟配料、混蒸混燒、量質摘酒、按質并壇”的獨特釀造工藝,這些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的釀造技術,也被五糧液人 跨越世紀帶入現代社會。
六百年老窖池
我國白酒界向來流傳著“好酒出四川,精華在宜賓”的說法。相傳曾經有人從宜賓盜取一抔古窖泥帶回日本,企圖復制五糧液的發釀工藝,結果以失敗告終。后來才發現,離開了原來的地理環境,那些微生物就處于休眠狀態,再度拿回宜賓后又恢復了活性,其獨特性堪稱一絕。
1956年,通過文物專家鑒定,神秘窖泥出處——宜賓五糧液“長發升”糟坊的窖池為明初建造,已有650多年的歷史。16口至今仍在使用的中國最古老的 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在650多年的歲月里,從未間斷發酵,沉淀著酒香,蘊藉著酒韻,縱然風雨滄桑,卻依然生機勃勃,韻味十足。
酒業諺語曰: “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須得窖池老”。窖池越老,就越能提高對人體有利物質的含量,降低酒精給人體帶來的損害,窖齡越長釀出的酒就越好。經過650多年的積淀,五糧液明代古窖池的窖泥當中微生物種群達到數百種,這些微生物參與發酵釀造而成的五糧液美酒,其芳香和口感自然不言而喻。
上一篇:帶你走進紅磨坊自釀的法國啤酒
下一篇:酒杯演化過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