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在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活中也扮演著不同尋常的角色。以酒解仇、以酒招安、以酒避難、以酒消滅異己、以酒鞏固政權,很多帝王和政治家都自覺不自覺地把酒當成了政治斗爭的工具和手段,在酒的掩護下演出了一幕幕的政治悲喜劇。
曹操是一位深解酒中三味的政治家,不僅常常以酒賦詩、以酒抒情,而且每每以酒釋仇、以酒施恩、以酒招安,把酒引入了政治謀略之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是以酒賦詩;大宴長江,緬懷以往,是以酒抒懷;青梅煮酒之日,關羽、張飛直闖小亭,曹操不但不見怪,反而贈酒壓驚,是以酒釋仇:賜飲降將,是以酒賜恩;設宴撫慰關羽,是以酒招安。
以酒釋仇,是歷代統治階級和政治家、軍事家慣用的政治謀略之一。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在位之時,北魏武帝拓跋燾入侵南朝,并俘虜了南朝將領蒯應.事過不久又放了他,臨行前對他說:“魏王致意安北,遠來疲乏,若有甘蔗及酒,可見分惠。”劉義隆聽說后,立即派人給拓跋燾送去了上等美酒和甘蔗。于是,南朝和北魏化干戈為玉帛,敵對的關系得到了緩和。在這里,酒成了和平的使者、釋仇的媒介。
在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以酒釋仇的故事很多,轅門射戟就是一例,有勇無謀的呂布也深諳酒之妙用。當時,袁術出兵攻擊劉備,劉備勢弱莫敵,向呂布求緩。呂布為了救援劉備而自救,就設宴請袁術統兵大將紀靈和劉備赴宴,以尋機從中調合。酒過三巡,呂布說道:“現在咱們共進一杯,請你們兩家各自罷兵,握手言和。”劉備欣然同意,紀靈因自己兵多將廣,穩操勝券,不愿罷兵。呂布見狀,心生一計,說百步之外擺一方戟,我若一箭射中,兩家立即罷兵,我若一箭不中,兩家即可再戰。如有不從,我將與另一方合兵一處,共戮一方,勿怪言之不預。結果,他一箭射去,正中方戟,紀靈懾于呂布之威,只得收兵,與劉備互不相擾。以酒化敵,“轅門射戟”成了以酒釋仇的千秋佳話。
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酒還是消滅異己的特殊工具。“鴻門宴”就是這方面的顯例。劉邦先入關中,項羽非常惱怒,特在鴻門設宴,意欲除掉劉邦。劉邦不得已而赴宴,誠惶誠恐,謙恭之極。項羽婦人之仁,不忍立下毒手。范增見狀,讓項莊舞劍助興,尋機殺掉劉邦,因項伯的作梗而未能如愿。張良見勢態緊急,趕快讓壯士樊噲入內。樊噲憑借不怕死的一腔豪氣震住了項羽,終于使得劉邦安然逃離虎口。
據史書記載,作為部落的首領,成吉思汗的父親死于異邦的宴會之上,成吉思汗本人也險些在王罕以結“秦晉之好”為名所設的宴會上喪生。
《三國演義》中,類似的描述也很多。曹操專權朝中時,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密謀除之。曹操發現后,便設宴詐請王子服等人前往,在酒宴上把他們一網打盡,全部抓獲,鏟除了敵對勢力,鞏固了在朝地位。
周瑜氣量狹小,嫉賢妒能,視諸葛亮與劉備為心腹大患,幾次想以酒宴為手段除之,都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羽、趙云的神威而未能如愿。
劉備寄住在四川劉璋籬下的時候,其部下幾次想殺掉劉璋而沒有機會。在一次酒宴上,魏延白薦舞劍為樂,想借機殺掉劉璋,占據四川。劉璋諸將看穿了這一陰謀,把劍對舞,使魏延等始終沒有下毒手的機會。
作為一種政治斗爭的謀略,酒還有鞏固自己政權的政治作用。趙匡胤“黃袍加身”后,總感到政權不穩固,他從五代更替中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兵權過多地掌握在武將手中,皇帝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便極易導致政權的解體和叛亂的發生。為防止“黃袍加身”的情況在自己的武將身上重演,趙匡胤決心收回軍權,消除后顧之憂。
建隆二年七月的一天,趙匡胤備下了非常豐盛的酒宴,宴請以前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所有功臣,武將韓令坤、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趙彥微等都應邀前往。酒過三巡,趙匡胤不無感慨地對大家說:“咱們本來是患難與共的好兄弟,從前帶兵打天下的時候,像這樣的宴會三天兩頭就要舉行一次。可自從我當了皇帝以后,因國家的事情太多,這樣的宴會就慢慢地少了下來,咱們本來兄弟之間也顯得生分起來了,望大家能夠包涵。”眾武將不解其意,石守信忙說:“皇上太掛念臣子了。萬歲執掌天下,我們都很高興,雖說在皇上這里喝酒喝得少了,但我們自己在下面卻沒少喝,皇上不必掛慮。”趙匡胤心事重重地長嘆了一口氣,語調凄涼地說:“你們倒痛快,想喝酒就喝酒,想打獵就打獵,我可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
武將們莫名其妙,不知皇上葫蘆里到底賣什么藥,個個大氣不敢出,宴席上一片沉默。過了一會,趙匡胤亮出了底牌:“你們想想,皇帝就這么一個,誰不想當呢?我又怎能不擔心憂慮呢?”石守信等人這才聽出了弦外之音,頓感如坐針氈,忙解釋說:“大家既然保萬歲登基,就不會……”
沒等石守信、韓令坤等人把話說完,趙匡胤就打斷了他們的話:“大家怎么想到這上面了?我們是什么樣的關系,難道我對大家還信不過?我所擔心的是如果有一天你們的部下硬要將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你們想推脫也推脫不掉,到時候問題就難辦了。”
經過這么一驚一詐,這些戰功赫赫的武將們都給唬得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趙匡胤等下馬威的威懾力量發揮得差不多了,才不緊不慢地說:“如果到了那時候,咱們群臣兵戈相見,爭斗起來,無論誰勝誰敗,都不好看。所以,為了防患于未然,還是要盡早想個妥善的辦法才是。”
石守信等人才松了一口氣,忙對他說:“萬歲有什么好辦法盡管說出來,我們一定照辦。”
趙匡胤見時機已成熟,故意做出很隨便的樣子說:“事情其實也很簡單,大家交出兵權就什么事也沒有了。把兵權集中在我一個人的手中,你們如釋重負,我也不再擔憂,你們的部下也不會再想入非非,咱們君臣的關系也不再相互猜疑了。將來,你們都可以找個地方去做官,廣置田產,多積財富,為子孫后代榮華富貴打下基礎。國家要是有事,用得著誰,就調誰來,用不著誰,誰就在自己管轄的地盤享清福。我們的兒女之間可以相互結為親眷,咱們既是君臣,又是親家;國就是家,家就是國,國與家合二為一,這樣和睦相處,該有多好啊!請諸位兄弟三思。”
眾武將唯唯諾諾猶恐不及,哪里還敢有什么異議,連忙說:“皇帝想得如此周到,我們一定照皇上說的去做。”第二天就乖乖交出了兵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收回了禁軍兵權,趙匡胤暫時解除了心中之患,但是時間一長,他又有點惶惶不安了。困為禁軍的兵權雖已掌握在他的手中,但藩鎮的兵力過大,將來也會危及他的政權。因此趙匡胤決心奪回那些年紀較大、威望較高,當節度使較久、勢力較強者的兵權,再演一場“杯酒釋兵權”的故技。
開寶二年冬的一天,趙匡胤在皇宮后花園設宴,請當時有名望、有勢力的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贊、揚廷璋等人前來赴宴。酒酣耳熱之后,趙匡胤語重心長地說:“大家都是國家元勛、社稷棟梁,鎮守一方,德高望重,勞苦功高。本來大家早該休息休息享幾天清福了,可是因為國家事情多,我又一時沒有顧及到,一直拖到現在。今天雖說還有一些地區沒有平定,但與以前相比好得多了。所以,大家還是……”
王彥超聰慧過人,早就明白了趙匡胤的意圖,趕忙表態:“臣等沒有什么能力,也沒有什么德望,更談不上勞苦功高,蒙萬歲如此夸獎,實在是不敢當。如今年邁體弱,為國家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早就想向萬歲辭去職務,回去過幾天清靜日子。但是,正如萬歲所說的那樣,由于國家初建,事情較多,一直沒敢向萬歲說明。今天趁著多喝了幾杯酒,我就斗膽向萬歲提出,請讓臣等辭官歸田去吧,萬歲若有事用得著我們,隨時可以再把我們招回來。”
此話正中趙匡胤下懷,連忙說“好!好!你們都是聰明人,誰不想過幾天清靜日子呢?今天大家痛痛快快地喝上幾杯,明天我一定重賞各位,讓大家過一個安樂的晚年。”就這樣,杯盞交錯之中,一場權力的交接又完成了。可以說在中國政治史上,趙匡胤是最善于借用酒這一工具解決棘手的政治、軍事問題的專家。
趙匡胤利用酒釋兵權,完成了政治謀略,算比較文雅道義,那么朱元璋的“火燒慶功樓”則是一種無賴行徑,是最高統治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自私和殘忍本色的一次曝光。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總擔心過去和他一起出生人死、戰功卓著的將帥們會危及他的皇權,就以設宴慶功行賞為名,把所有有名將帥和功臣都詔進京城赴宴,然后將慶功的大樓付之一炬,把他們全部燒成灰燼,手段之殘忍,計謀之陰險,亙古未有!
以酒遁世避禍,也是常見的政治謀略之一。宋人葉夢得說:“晉人多言飲酒至于沉醉者,未必真在乎酒。蓋時方艱難,惟托于酒,可以疏遠世故而已。……曹參雖與之異,然方欲解秦之煩苛,付之清凈,以酒而杜人,是亦一術。……傳至嵇、阮、劉伶之徒,遂全欲用此為保身之計……如是,則飲者未必劇飲,醉者未必真醉也!”阮籍為躲避皇門親事,飲酒大醉七十二天,既達到了目的,又保全了自己。以飲酒回避派別斗爭也好,以飲酒而作清靜無為也好,以飲酒避禍全身也好,在當時的情況下,都是比較巧妙的政治手段。酒一直就被人視為一種方法,一種手段,來躲避政治上的迫害和人事上的糾紛,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