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是一把外柔內剛的多刃劍。酒的威力與作用,特別是在歷代政治政權斗爭中,酒所扮演的角色的作用不容低估,它有時欲蓋彌彰,酒中潛伏殺機;有時一泯千仇,酒中洋溢友情。作為一國之主,一杯酒可能是千軍萬馬,是萬里長城,是一顆當量不小的原子彈或氫彈;是一支摧枯拉朽、漫山遍野的草原騎兵;是一支踏平萬傾波濤、馳騁海疆的聯合艦隊;是一支烏云壓頂,勢噬千里如蝗的轟炸機群。
酒的社會化必然導致酒的政治化,就如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政治一樣。西周時把飲酒當成天子諸侯的專利,《禮儀》中規定了詳盡的飲酒規定,而且帶有極強的政治目的:維護特權,鞏固統治。西周時頒布了我國第一部禁酒令《酒誥》。頒布這一禁令的原因,無論是因為大量釀酒浪費糧食,因為嗜酒會使周人墮落,因為嗜酒不利于周人在殷商地區的新統治,還是按當代一種新解釋——因為酒與宗教的關系非常密切,殷人的宗教祭儀又非常頻繁,那殷人嗜酒習俗就有了深刻的宗教政治意義。正因如此,《酒誥》中的“荒緬于酒”的指責和嚴禁,事實上是對殷人頻繁進行傳統宗教活動的變相譴責,起到了壓抑殷人傳統宗教文化的作用,并說明酒與王權政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至于因酒招災,如殷朝、陳朝;借酒奪權并消除隱患,如北宋的趙匡胤、明朝的朱元璋;以酒解仇,如南朝的劉義隆;以酒施恩,如春秋時期的楚莊王、秦穆公、唐朝的裴度;以酒全身,如漢相陳平、曹參;以酒避禍,如魏晉的竹林七賢;以酒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如項羽的“鴻門宴”,齊王劉肥子劉章的“軍法監酒”,關羽的單刀會;以酒為抨擊時弊的媒體,如唐代李白、杜甫,清代的王鼎;以酒為攏絡人心的手段,如三國時的劉備,北魏的拓跋燾,明末的李白成等。酒是政治家的錦囊,軍事家的投槍,陰謀家的砒霜,慈善家的蜜糖。酒就是政治家的尚方劍,應用得當.就可以揮灑自如,得心應手于杯酒之間。
現在酒在政治生活中仍然有著獨特的作用。比如,茅臺酒作為國酒,常用來招待外國來賓,對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和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據有關回憶文章透露,周總理十分珍愛茅臺酒,無論是日內瓦會議、中美建交、尼克松訪華、田中角榮訪華,凡舉行國宴,總理無不是用茅臺酒招待客人。田中角榮訪華時,曾對茅臺大加稱贊,說:“茅臺是美酒,大大的好,世界第一。”總理說:“茅臺酒能消除疲勞,安定精神”。
酒文化與政治軍事的關系要比同其他任何關系更顯得重要,因為:其一,中國的政治軍事帶有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以政治而論,中國古代由于特定的歷史環境所決定,宗教神權始終不發達。從商周時期早期的政治思想產生時起,就決定了中國政治向人文主義發展的方向。等到儒家思想成了占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之后,血緣宗法關系與權力統治疊加混合,父權擴展為治權,治權又涂上了父權的色彩,家庭國家化,國家家庭化,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諸種關系中,父、子是核心。以軍事而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表現了人文主義的軍事思想。《左傳》記述的大大小小的軍事行動有三四百起之多,其描寫的重心多是戰爭雙方的政治情況,人心的向背,而不是刀光劍影的搏斗。孟子更加簡明扼要地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既然人的情感作用如此巨大,那不就給酒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廣闊天地嗎?因為酒在攏絡人心、聯絡感情方面有著特殊的功效。酒,既有溫情倫常的一面,又有殘酷無情的一面,武力(軍事)之爭的焦點是權力之爭的一種具體行動形式。而酒則游刃于政治,軍事之間,常常輕而易舉地完成了應該依靠武力才能解決的重大問題,這就是酒的威力所在。其二,政治軍事斗爭異常殘酷(全世界皆然),弄不好就得人頭落地。為了取得斗爭的勝利,有時需要借酒為工具,運籌帷幄,達到一般情況下所無法達到的目的;人們甚至為了躲避殺身之禍,更需要以酒為掩護,裝瘋賣傻,以全己身。宋人葉夢得《石林詩話》曾言:“晉人多言酒,其意未必真在于酒,蓋時方艱難,人多懼禍,惟讬于醉,可以疏遠世故。”同時,有時還需要借酒增膽壯威,借酒抒憤達怨,借酒慶功加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