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威武鎮,你首先想到的是是什么?絲綢之路重鎮?歷史文化名城??馬超龍雀?其實最不應該忘卻的,是絲綢之路上那悠久、古老的酒文化。
據考古證明,遠在4000多年前,當地的文化發展狀況已經與中原地區相接近。涼州先民素有飲酒遺風,早在漢代,當地的葡萄美酒即作為朝廷貢品,送往京師。歷代騷人墨客與涼州美酒更是結下了不解之緣,麗章佳句,俯拾即是。唐代詩人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被公認為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唐代詩人岑參,在駐涼州兩年期間寫下了《戲問花門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翁花門口。道旁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也是流傳萬世的不朽之作。唐代元稹的《西涼伎》、明代張恒的《涼州詞》。。。。。清辭麗句,舉不勝舉。唐太宗收復西域時,涼州葡萄酒的釀造方法由此而全面傳入內地。
武威白酒的生產歷史,早在元明時代即已開始。當時古人把蒸餾器稱燒鍋,把生產作坊叫作燒坊,所釀制的蒸餾酒自然稱為燒酒。有敦煌壁畫中有一幅11世紀西夏時代的釀酒蒸餾壁畫,足可證明當時西涼國(即涼州)就已經生產蒸餾酒,而且通過“絲綢之路”把我國的蒸餾酒器及蒸餾技術傳往了外國。
現在武威有聞名全國的武威酒廠、涼州曲酒廠、武威啤酒廠和武威葡萄酒廠。涼州曲酒廠出產的“皇臺”酒,1989年、1990年、1991年連續三年榮獲甘肅省白酒行評濃香型大曲“金杯獎”,并獲1992年法、美、日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武威酒廠老窖子出產的“松鹿曲酒”歷年保持省優產品稱號。武威啤酒廠的“西涼”啤酒是全省唯一獲得國家級啤酒行業評比銅質獎的20家啤酒精品之一。武威葡萄酒廠亦是甘肅唯一生產葡萄酒的廠家,該廠的“貴人香”干白葡萄酒和“解白納”干紅葡萄酒,在1990年全國葡萄酒、果酒質量評比中分別達到國優、省優產品標準,這標志著甘肅葡萄酒生產開始步入全國先進行列。武威不僅是甘肅名酒的產地,也是產酒能力最大的基地之一。目前,武威年產白酒8000多噸,啤酒2萬噸,葡萄原汁1000噸,配制酒5000噸。成為當地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張掖地處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河西走廊的一座名城。相傳張掖郡建立后,中原文化相繼傳入河西,釀酒技術也隨之而來。明代詩人劉寬在他的《河西賦》中對張掖南酒有這樣的贊美:“嘉禾涌曲泉,有酒如澠。”酒在張掖是祭祀、婚喪的必備之物,如民間兒女結婚之前,父母給他釀酒一罐,到時用來待客。還有“無酒不成禮”之俗。看望至親厚友饋贈禮品時必須酒肉為先,尤其請人待客,喜歡敬酒。在人多時,主人高舉酒杯站在中間,說些祝福的話,敬大家一杯,說完自己先干杯,再請客人一一干了,這叫“先干為敬”。張掖的街巷里各處都有酒房,尤其是釀黃酒、賣黃酒、溫熱酒供酒壺(酒壺有盛1斤黃酒者為“雙壺”,有盛2斤黃酒者為“四壺”,有盛5斤黃酒者為“十壺”),是比較特殊的風俗,買酒者自己不拿酒壺,酒房供壺,酒房在次日派伙計收壺。
張掖絲路春酒廠生產的絲路春特曲和甘州特曲在1992年有52個國家參加的香港食品博覽會上,分別獲金獎和銀獎,成為絲路名酒之一。
酒泉以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道而著稱于世。古時,它的名字叫“金泉”。《十三州志》說:“福祿城,謝艾所筑,下有金泉,味如酒。有人飲此泉水,見有金色從山中照水,往取得金,故名。”另外明清時代尚有一種說法:“此泉之水,用以釀酒,酒味甚佳。故名。”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其飲酒詩《月下獨酌》中寫出了“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之句;杜甫在其《飲中八仙歌》中有“道逢曲東流口誕,恨不移封問酒泉”之佳句,足見古酒泉在我國歷史上有悠久的酒文化歷史。
絲綢之路,原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一條商業貿易路線,最初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所以叫絲綢之路,但其實絲綢之路經過的國家,風土人情各不相同,一路走來,更是一條美酒之路!
上一篇:世上啤酒王國——捷克啤酒文化
下一篇:白酒文化創新千萬別入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