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糖酒會是全國食品行業的重要經濟活動,被稱之為天下第一會,自1955第一屆全國糖酒會舉辦以來,至2016年已經舉辦了93屆,走過了六十一年的風雨歷程。
1955~1977:篳路藍縷,以開歷史
20世紀,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78年的近30年,都是我國較長的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都是經濟恢復時期,因此,集中全國的主要物資進行統籌分配,這是保證供求平衡,保障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關鍵措施。
在這一歷史條件下,計劃訂貨,統購報銷,是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手段,而此時的糖酒商品交易會對于平衡市場、調劑余缺、繁榮經濟,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按照上世紀50年代末,國務院在《關于商品分級管理辦法通知》的規定:全國商品分為三類,其中第三類商品是直接關系人民生活的商品,由于品種多,生產企業規模小,原材料來源廣泛,不宜于實行計劃管理,如酒、奶制品、罐頭、糖果、糕點等,這些則成為商業部門進行調劑和補充市場供應的重要商品。糖酒供應會的基礎便由此建立,供應會也開始孕育產生。
新中國建設初期百廢待興,糖酒會的產生自然也是篳路藍縷。
在1956年和1957年,商業部在北京組織的全國糖業糕點專業會議上,初具雛形的“全國糖酒會”僅僅以供應會的形式進行了小食品的交流。
1958年,在商業部于北京組織召開的全國糖業煙酒專業計劃會議上,首次將另兩類商品——煙、酒納入會議議程,從此,糖、煙、酒三大類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商品走到了一起,為以后形成完整的糖煙酒系統奠定了基礎。
時間飛馳到了1964年,已經舉辦了9屆糖酒會的北京,被上海“搶走”了糖酒會的舉辦權。在上海召開的全國三類商品供應會中,首次設立了糖煙酒商品展廳,參展樣品3500多種。這一新思路此后一直被沿用,上海糖酒會也成為最早設展的糖酒會。
1965年,第11屆糖酒會選擇了河北保定,首次采取將兩個會分段開的形式,這一年糖酒會的交易額達到了7900萬元,成為了糖酒會發展歷史上記述最早的交易額。
隨后,“文革”席卷而來,由于糖煙酒商品的特殊性,為保證人民的生活需要,糖酒會繼續延續,不曾中斷。從1966年到1971年,洛陽、上海、韶山、太原、天津、武漢,依次召開了全國糖煙酒供應會,為保證人民生活需求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1972年,在河北石家莊召開的全國糖酒會正式將供應會更名為全國糖業煙酒茶果三類商品交流會,成為糖酒會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隨著地方經濟尤其是商辦工業的發展,第三類商品品種逐漸豐富,各地第三類商品的工業企業自身具備了進行全國范圍交流的條件和需求。因此,為了進一步做好第三類商品地區間的交流,改善第三類商品的供應渠道,彌補一、二類商品的供應不足,糖煙酒三類商品交流會應運而生,成為專門進行第三類商品交流的會議。
這是糖酒會第一次走向獨立,脫離了由行政工作會套開的歷史,從此打破了地區界限和商品交流的封閉形式,至今成為石家莊人的驕傲。
1974年至1977年,柳州、無錫、煙臺、西安先后成為糖酒會的東道主。
1978-1998:趁勢改革,風雨直行
結束“十年”動亂,改革開放隨即而來。隨著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全國糖煙酒食品工業也發展迅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商業流通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開始了改革歷程。
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使人們的思想更為解放,改革也走向了從未有過的深度。農副產品取消了統購包銷,商品流通企業自主權加大,商品價格放開,5%至10%的重要商品也由國家定價改為指導價。特別是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要“發展橫向經濟聯系”。
此時的糖酒會,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對于打破行業界限,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橫向經濟聯系,發展名牌戰略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78年,在河北邢臺召開的第24屆糖酒會上,成交額突破了2.66億元。參加人數增加到7700人,商品交易額也增加到6.3億元。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變化,也生動地再現于糖酒會的發展上。
從1978年之后,在南昌、邯鄲、長沙、石家莊、邯鄲舉行的25屆到29屆糖酒會上,每年的商品交易額呈現快速猛增的發展勢頭。其中,長沙糖酒會上的交易總量達到9.23億元。
1984年春,在石家莊糖酒會上,會議認為,原來一年一度的三類商品交流會已不能滿足廣大工商企業的需要,于是從1984年起,糖酒會決定每年舉辦兩次糖酒會,分別在春、秋季舉行。
1984年,還正式確定了開放式的組織辦會原則,并在當年的河南安陽秋季糖酒會上正式實施。
從此,糖酒會打破了行業的封閉和原有交流形式的束縛,當年參加人數達到15900人,成交額超過了15億元,比上一年增加8200人,成交額翻了一番還多。
此后,在1985年~1998年的13年中,1985年(柳州、鄭州)、1986年(石家莊、鄭州)、1987年(成都、石家莊)、1988年(成都、鄭州)、1989年(石家莊、成都)、1990年(石家莊、鄭州)、1991年(石家莊、成都)、1992年(成都、鄭州)、1993年(成都、石家莊)、1994年(成都、鄭州)、1995年(成都、長沙)、1996年(成都、石家莊)、1997年(成都、鄭州)、1998年(成都、長沙)都舉辦過全國糖酒會。
從1985年到1998年,除了柳州舉辦過一次春季糖酒會、長沙舉辦過兩次秋季糖酒會之外,其他糖酒會的城市舉辦權都由成都、鄭州、石家莊三地所瓜分。
這一期間,展場面積也在不斷擴大,一般在5萬~6萬平方米左右,進入展場參展的企業,一般維持在三四千家左右,成交額更是固定100億元人民幣以上。
這十幾年,全國糖酒行業發展得非常快,全國酒類產量由上世紀80年代末的300多萬千升增加到1357萬千升,而這個產量已經做到基本滿足供應。
1990年秋,全國糖酒會三類商品交易會更名為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而這一名稱一直沿襲到今天。
更加值得關注的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是,經過一系列改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糖酒會已經真正成為全方位、開放式、多種經濟成分參加的經濟活動,其支持生產、培育市場、引導消費、促進發展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成為發展市場積極有效的方式。
時任內貿部副部長的白美清在參加1990年的全國糖酒會開幕式上肯定了糖酒會的成績,他說,交易會開得很好,目前沒有更好的形式可以替代,還要繼續開下去。
1999~2015:承往啟今,革故鼎新
進入新千年以來,糖酒會的召開還促進了糖酒副食品行業的外向型經濟發展。
它也在影響著中外貿易的發展,進入糖酒會的外商在成倍增加。
其中,第一次參會的統一集團的銷售額達到了5000多萬元,對方高興地講,如此大的交易活動,全世界都很難找到。
在這15年的時間里,1999年(成都、大連)、2000年(成都、石家莊)、2001年(成都、鄭州)、2002年(西安、長沙)、2003年(成都、沈陽)、2004年(成都、長春)、2005年(成都、濟南)、2006年(成都、西安)、2007年(哈爾濱、成都)、2008年(成都、長沙)、2009年(成都、鄭州)、2010年(成都、濟南)、2011年(成都、沈陽)、2012年(成都、福州)、2013年(成都、武漢)、2014年(成都、重慶)2014年(成都、南京)先后成為糖酒會的舉辦地。
在這個階段,糖酒會作為酒類行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開始關注進口葡萄酒的發展勢頭。于是,在2010年濟南秋季全國糖酒會上,將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設為國際葡萄酒、烈酒和食品專館。這是糖酒會歷史上第一次設立專館舉辦國際葡萄酒展覽,此項改革也促使糖酒會向國際化展會又邁進了一步。
2011年之后,自1987年以來已經成功承辦過20多次全國糖酒交易會的成都,成為了春季糖酒會永久的落戶點。這也意味著,糖酒會將在專業會展上再邁上一步,從而釋放自己巨大的會展經濟效應。
新世紀以來,創新和規范管理,已經被列為全國糖酒會的生存之本。糖酒會面對工業體制改革、商業貿易體制改革、對外交流的增加、外資企業大量進入的競爭,決定建立全新的、標準化的管理體系,制定規章制度。
它先后確立了“訂貨與展覽展示相結合”的交易模式、管理工作規范化、申辦工作制度化等等,在展覽場地的集中和統一、會期長短的確定、戶外廣告的規劃與發布、代表的接待與安排、展覽現場的指揮與協調、各種入場證件的統一與管理上,進行了嚴格的標準審核。主辦方嚴格的制度標準建設,確保承辦城市在展覽設施和交易環境上,能為廣大參會客商提供更好的服務。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外的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尋求發展的越來越多,參加糖酒會的國外企業也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糖酒會逐漸呈現出國際化的傾向。而它承往開來,革故鼎新,盡管已進入93屆高齡,依然有著年輕人的全新面貌……
糖酒會如今已經成為一個行業的符號象征和精神圖騰,它承載了無數廠家、商家的光榮與夢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具有帶動財富的神奇力量,很多商家在此一戰成名。
上一篇:趣味知識:白酒會結冰嗎?
下一篇:從酒商偏好猜測2016年白酒市場選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