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最早進行酒類釀造的國家之一,然而經過多年的風云變換,在古代很有名的白酒品牌留存到現在的已經很少了,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從頭古沿用至今的白酒品牌還剩下哪些。
一:杜康酒
杜康系黃帝時代人,初為黃帝屬下的牧羊工。他從“空桑穢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中得到啟發,反復研試,遂得釀酒之秘,造出了開天辟地的第一杯秫酒,被黃帝提拔為宮中的膳食官,即“宰人”。人們尊杜康為酒神、酒祖,立廟祭祀,逐漸形成了光輝燦爛的杜康文化。
三國時曹植《七啟》詩中有“春清漂酒,康狄所營,應化則變,感氣而成”之句。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止酒》詩題材下自注云:“儀狄造,杜康潤色之”。前秦趙整《酒德歌》中曰:“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儀狄先知”。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吟“杜酒頻勞勸,張梨不外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酬夢得比萱草見贈》中曰:“杜康能解悶,萱草解忘憂”。唐代詩人皮日休《酒床》詩中有“滴滴連有聲,空疑杜康語”之句。尤其是魏武帝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
至今,杜康酒銷商數量從幾百家擴大到3000多家,還在白酒電子商務、微博微電影等微營銷、白酒私人酒窖、白酒證券化等領域發展,有力地引領了杜康復興。
二:茅臺酒
茅臺古鎮一帶早在公元前135年就生產出令漢武帝“甘美之”的枸醬酒,這便是醬香型白酒茅臺酒的前身。黔北一帶水質優良,氣候宜人,當地人善于釀酒,前人把這一帶稱為“酒鄉”,而“酒鄉”中又以仁懷市茅臺鎮的酒最為甘洌,謂之“茅臺燒”或“茅臺春”。
“榮太和燒房” 于光緒五年(1879年)設立,后更名為榮和燒房;其本為幾家合伙經營,幾經周折1949年榮和燒房的經營權落到王秉乾之手。當時有窖坑四個;生產能力達12000多公斤,但由于管理不善,常年產量僅有5000公斤左右,其酒俗稱“王茅”。
新中國成立后茅臺酒在國家最高層領導者的關懷和青睞下逐漸顯現出其王者本色,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扮演了親善大使的角色;其中傳奇佚事婦孺皆知,膾炙人口。國酒之父周恩來更是傾力推薦,使國酒茅臺飄香世界而譽滿全球。
三:杏花村酒
杏花村,以汾酒聞名天下。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這里的杏花村都以釀酒、酒文化聞名。
唐宋時期山西杏花村名已約定俗成,與汾酒工藝有關。杏花村之所以“萬樹杏花”體現的是實用價值不是觀賞價值。古汾酒工藝需要杏仁,因而杏花村地區廣栽杏樹。
江地先生在《汾酒歷史初探》一文中指出,竹葉青酒在唐代已有,唐末宋初發展為羊羔酒。北宋張能臣《酒名記》則記載為汾州杏仁露。
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發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黃酒生產,此時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餾酒,并蜚聲于世。自1916六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優勝金質獎后,其聲譽更是宇內交馳,名聲大噪。
四:劉伶醉酒
徐水南莊頭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證明早在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人類從事農耕文明的歷史。
這里是生酒的土地,氣候宜人、水質奇特、物產豐富,釀酒條件得天獨厚,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藝精湛的釀酒傳人,積累了豐富的釀酒經驗。
早在5000多年以前,皇帝戰蚩尤得勝之時,因這里有佳釀而致中華始祖軒轅皇帝在此大宴各部落首領。
1700多年前,晉朝名士劉伶醉酒三年方醒的傳說,使“劉伶醉”酒名揚天下。
劉伶醉釀酒有限公司近千年古燒鍋遺址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我國蒸餾酒的歷史提前了數百年,告訴世人這里是中國白酒的發祥地。
五:西鳳酒
西鳳酒是我國最古老的歷史名酒之一,它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據張能臣《酒名記》載,宋代“鳳翔橐泉”酒已稱著。宋嘉祐七年,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作有贊柳林酒的詩文:“花開美酒唱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明代也有文人贊譽柳林酒的詩文,蘇浚《東湖》詩中有“黃花香泛珍珠酒,華發榮分汗漫游”。清代以“鳳酒”著稱,而且在“八百里秦川”的寶雞、歧山、郿縣及鳳翔縣等釀制之燒酒均稱“鳳酒”。1929年編的《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實錄》載:“鳳翔縣興盛德之鳳翔燒酒”獲二等獎。1934年編的《第三屆鐵展隴海館專刊》云:“陜省則以鳳翔、歧山、寶雞等縣所產鳳酒最優質,味醇馥,與山西汾酒不相上下。往歲產最甚豐,鳳翔、寶雞年各出數百萬斤。”但到1949年時,柳林鎮僅有七家小酒坊。1956年在鳳翔縣新民酒廠的柳林鎮兩個生產小組基礎上建成西鳳酒廠,翌年按傳統工藝繼續投產此酒。
現代,西鳳酒仍為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有很高的評價。
這些歷史名酒不僅口味出眾,在我國眾多白酒品牌中是佼佼者,更加有價值的是它們的文化底蘊,希望這些白酒品牌將這些文化繼續傳承發揚下去,為中國酒文化的豐富與多彩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