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渴望自由、平等,概莫能外。但受客觀條件限制,求自由而不得,怎么辦呢?于是,人們便找到了酒。
恩格斯曾說過,每一種酒都會產生一種別致的醉意。喝了幾瓶酒以后就能使一個人的情緒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從跳輕佻的四人舞到唱《馬賽曲》,從跳搖擺舞的狂熱到革命熱情的激發,最后,喝一瓶香檳酒,又能鼓起人間最愉快的狂歡節的情緒!人們的人格經常處于被壓抑狀態之中,而濃烈的酒可以使人們的血液狂奔,使人們的心臟狂跳,那飽受折磨、困厄的人格漸漸地舒張了,最終沖破一切外物的奴役,釋放出鮮活的能量。
飲酒常與歌舞相伴,因為兩者都是抒發豪情壯志的手段。平日里唯唯諾諾、縮手縮腳,今日里借助酒力一展歌喉和身手!对娊・小雅・賓之初筵》描寫道:“曰既醉止,成儀幡幡,舍其坐遷,屢舞仙仙!窃患茸,不知其郵,側弁之俄,屢舞?”意思是:醉醺醺的人們,舍棄了威儀,丟掉了坐起的禮節,也不知自己的差錯,歪戴著帽子,忘乎所以地舞來舞去。在歷代文獻中,都有關于酣酒、酣歌、酣舞的記載,《左傳》載有鄉人飲酒歌;《晏子春秋》載有晏子酒酣歌舞;《漢書・高帝本紀》載有劉邦酒酣擊筑自歌《大風歌》。酒仙、詩仙李白對酒筵歌舞描寫最多,如《將進酒》說“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薄丢氉谩氛f“獨酌勸孤影,閑歌面芳林”!读魟e于十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說:“勸爾一杯酒,拂爾裘上塵,爾為我楚舞,吾為爾楚歌!
在這種酒酣歌舞中,壓抑人格的綱常禮教受到質疑、抨擊,乃至沖破。例如,金朝龐鑄《灑酒圖》說:“我愛陶淵明,愛酒不愛官,彈琴但寓意,把酒聊開顏,自得酒中趣,豈問頭上冠”,表現了對官場的厭惡;宋朝賀鑄《浣溪沙》說“物情惟有醉中真”,蘇軾《飲酒》說,“我觀人間世,無如醉中真”。流露了渴望真情、憎恨虛偽禮教社會的感情;唐朝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表現了對“君為臣綱”的蔑視!都t樓夢》第四十回載:“(鴛鴦)吃了一盅酒,笑道:‘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惟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如果不是飲酒,鴛鴦敢說出“不論尊卑,惟我是主”這樣有悖綱常的話嗎?
因此,酒文化,特別是烈酒文化的發達,反映了人格的壓抑。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人格得到了解放,如今愈來愈不需要借助飲酒舒展人格。所以,現在愈來愈多的人從喜歡飲高度白酒轉變為中度、低度酒;從喜歡飲烈性酒轉變為啤酒、葡萄酒。但愿人類與酒的話題,更多的是品酒、賞酒常有,而“借酒澆愁”不常有……
上一篇:安徽口子酒的酒文化
下一篇:密勒巴日尊者和濟公都在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