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飲不能一蕉葉,每聞壚聲,輒踴躍。遇酒客與留連,飲不竟夜不休。非久相狎者,不知余之無酒腸也。社中近饒飲徒,而觴容不習,大覺鹵莽。夫提衡糟丘,而酒憲不修,是亦令長者之責也。今采古科之簡正者,附以新條,名曰《觴政》。凡為飲客者,各收一帙,亦醉鄉之甲令也。
吏
凡飲,以一人為明府,主斟酌之宜。酒懦為曠官,謂冷也;酒猛為苛政,謂熱也。以一人為錄事,以糾座人,須擇有飲材者。材有三,謂善令、知音、大戶也。
徒
酒徒之選,十有二:款于詞而不侫者①,柔于氣而不靡者,無物為令而不重者,令行而四座踴躍飛動者,聞令即解不再問者,善雅謔者②。持屈尊不分訴者,當杯不議酒者,飛斝騰觚而儀不愆者③,寧酣沉而不傾潑者,分題能賦者,不勝杯杓而長夜興勃勃者。
【注釋】
①款于詞而不侫者:款,誠懇。佞,花言巧語。句意為:對人說話誠懇不巧言諂媚,取悅于人。
②雅謔:高雅不俗的玩笑。謔,開玩笑。《詩·衛風·淇奧》:“善戲謔兮。不為謔兮。”
③愆:過失,錯誤。
遇
飲有五合,有十乖①。涼風好月,快雨時雪,一合也;花開釀熟,二合也;偶爾欲飲,三合也;小飲成狂,四合也;初郁后暢,五合也。日炙風燥。一乖也;神情索莫,二乖也;特地排檔②,飲戶不暢,三乖也;賓主牽率,四乖也;草草應付,如恐不競,五乖也;強顏為歡,六乖也;草履板折,諛言往復,七乖也;刻期登臨,濃陰惡雨,八乖也;飲場遠緩,迫暮思歸,九乖也;客佳而有他期,妓歡而有別促,酒醇而易,炙美而冷③,十乖也。
【注釋】
①乖:背離,不和諧。《新書·道術》:“剛柔得適謂之和,反和為乖。”
②特地排檔:專門地安排出某種形式。
③炙美而冷:炙,烤。《詩·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這里指烤肉。
祭
凡飲必祭所始,禮也。今祀宣父日酒圣①,夫無量不及亂,觴之祖也,是為飲宗。四配②曰阮嗣宗③、陶彭澤、王力功、邵堯夫。十哲曰鄭文淵,徐景山、嵇叔夜、劉伯倫、向子期、阮伸容、謝幼輿、孟萬年、周伯仁、阮宣子。而山巨源,胡毋輔國、畢蔑世、張季鷹、何次道、李元忠、賀知章、李白以下,祀兩廡。至若儀狄、杜康、劉白墮、焦革輩,皆以醞法得名,無關飲徒,姑祠之門垣,以旌釀客,亦猶校官之有土主,梵宇之有伽藍也④。
【注釋】
①宣父:孔子謚號。漢平帝追謚孔子為“褒城宣尼公”,唐太宗時尊孔子為“宣父”。因之后人多以“宣圣”“宣父”稱孔子。
②四配:配,配享祭祀的人。儒家在祭祀孔子時有“四配”“十哲”配祭。
③阮嗣宗:即阮籍。由此之后至焦革,本節計列26人,都是歷史上的著名“酒徒”,一些已見前注,一些在“軼事”章有專文介紹,故一律略去不注。
④伽藍:即“伽藍神”,佛的守護神,常塑于寺院門旁,稱“護寺伽藍”。
典 刑
曹參①、蔣琬②,飲國者也;陸賈③、陳遵,飲達者也;張師亮④、寇平仲⑤,飲豪者也;王遠達⑥、何錄裕⑦,飲俊者也;蔡中郎,飲而文;鄭康成,飲而儒;淳于髡,飲而徘;廣野君⑧,飲而辯;孔北海,飲而肆。醉顛、法常、彈飲者也;孔元、張志和,仙飲者也;楊子云、管公明⑨,玄飲者也。白香山之飲適,蘇子美之飲憤,陳喧之飲騃,顏光錄之飲矜⑩,荊卿⑪、灌夫之飲怒,信陵、東河之飲悲。諸公皆非飲派,直以興寄所托,一往標譽,觸類廣之,皆歡場之宗工,飲家之繩尺也。
【注釋】
①曹參:西漢初著名大臣,為漢高祖主要謀臣之一,漢高祖、惠帝間多次任相。
②蔣琬:三國蜀漢的著名大臣,以善于言辯聞名天下。
③陸賈:西漢著名大臣,以善于言辯聞名天下。
④張師亮:名齊賢,北宋政治家,官至右仆射。嗜酒。史載他任官時:“日與親舊觴詠。”
⑤寇平仲: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宋真宗時任宰相,史載他“性奢侈,喜劇飲”。
⑥王遠達:即王忱。兩晉時人,官至安州刺史。史載他:“一飲連月不醉。每曰:‘三日不飲,便覺行神不親。’”
⑦何承裕:五代人。官至著作佐郎。史載其為縣令時,“醉則露首跨牛趨府”,有才華,不拘小節。
⑧廣野君,即酈食其,曾以“高陽酒徒”之名謁見劉邦。封“廣野君”。
⑨管公明:管輅,三國魏人,通《易》、尚玄,嗜酒。
⑩顏光祿:即顏延之,南朝劉宋時人,曾任中書侍郎,授金紫光祿大夫。嗜酒放達。史載他“每騎馬邀游里巷,遇舊知,輒據鞍索酒,得必傾盡”。
⑪荊卿:即荊軻,戰圍時人,曾為太子丹刺秦王,傳名后世。生平嗜酒和狗肉。
掌故
凡《六經》①、《語》、《孟》所言飲式,皆酒經也。其下則汝陽王《甘露經》②、《酒譜》,王績《酒經》,劉炫《酒孝經》③、《貞元飲略》,竇子野《酒譜》,朱翼中《酒經》,李保《續北山酒經》,胡氏《醉鄉小略》,皇甫崧《醉鄉日月》,侯白《酒律》④,諸飲流所著記傳賦誦等為內典⑤。《蒙莊》⑥、《離騷》、《史》、《漢》、《南北史》、《古今逸史》、《世說》、《顏氏家訓》,陶靖節、李、杜、白香山、蘇玉局⑦、陸放翁諸集為外典。詩余則柳舍人、辛稼軒等,樂府則董解元、王實甫、馬東籬、高則誠等,傳奇則《水滸傳》、《金瓶梅》等為逸典。不熟此典者,保面翁腸,非飲徒也。
【注釋】
①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的概稱。
②汝陽王:李璉,唐睿宗之孫,封汝陽王,著有《甘露經》等酒經。
③劉炫:唐人。著有《酒孝經》,今佚。
④侯白:唐人。著有《啟顏錄》《酒肆》等。
⑤內典:佛教稱本教的經書為“內典”,佛教以外的書為“外典”,此處借用指專門述酒的書典。
⑥蒙莊:即《莊子》,因莊周為宋國蒙人。
⑦蘇玉局:即蘇軾,因其曾提舉玉局觀,故有此稱。
刑 書
色驕者墨①,色媚者劓②,伺頤氣者官③,語含機穎者械④,沉思如負者鬼薪⑤,梗令者決遞⑥。狂率出頭者搔嬰⑦。愆儀者共艾畢⑧。歡未闌乞去者菲對履⑨。罵坐三等:青城旦⑩;舂⑪;放沙門島⑫。浮托酒狂以虐使為高,又驅其黨效力者,大辟。
【注釋】
①墨:古代五刑之一,臉上刺字,又叫“鯨”。“墨”和以下“劓”“宮”“大辟”等都是古代刑罰,這里借用來喻指對犯酒令者要嚴格處罰,并非真的用刑。
②劓:古代五刑之一,割掉犯人鼻子。
③宮:官刑,司馬遷說:“詬莫大于宮刑。”
④械:刑具之一,引申為拘禁。
⑤鬼薪:秦漢時一種刑罰。《漢書·惠帝記》:“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春者,皆耐為鬼薪、白粲。”顏師古注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坐擇米使正白為‘白粲’,皆三歲刑也。”
⑥決遞:判案發落。
⑦搔嬰:給犯人頭上插草,以示羞辱。《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墨鯨、搔嬰。”
⑧艾畢:古代象刑之一。割去犯人衣服的一部分,表示羞辱。
⑨菲對履:給犯人穿上草鞋,以示羞辱。
⑩青城旦:即“城旦”,秦漢時刑名之一種,白天筑城,晚上守城。
⑪舂:秦漢時刑名之一,罰春米三年。
⑫沙門島:地名,在山東蓬萊西北海中,為唐宋流放罪犯的地方。后來,沙門島轉化為發配、流放的意思。元曲常有:“姑免赴云陽,且配沙門島。”
⑬大辟:古代死刑之一,即殺頭。
品 第
凡酒以色清味洌為圣,色如金而醇苦為賢。色黑味酸醨者為愚,以糯釀醉人者為君子,以臘釀醉者為中人,以巷醪燒酒醉人者為小人。
杯杓
古玉及古窯器上,犀、瑪瑙次,近代上好瓷又次。黃白金叵羅①下,螺形銳底數曲者最下。
【注釋】
①叵羅:酒器,敞口的淺杯。《北齊書·祖挺傳》:“神武宴寮屬,于坐失金叵羅,竇泰令飲酒皆脫帽,于挺髻上得之。”
飲儲
下酒物色,謂之飲儲。一清品,如鮮蛤、糟、蚶、酒蟹之類。二異品,如熊白①,西施乳②之類。三膩品,如羔羊、子鵝炙之類。四果品,如松子、杏仁之類。五蔬品,如鮮筍、早韭之類。
以上五款,聊具色目。下邑貧士,安從辦此。政使瓦盆蔬具,亦何損其高致也。
【注釋】
①熊白:山珍之一,熊背的白脂。《本草綱目·獸部》集注:“熊脂即熊白,乃背上肪,色肉如玉,味甚美。”
②西施乳:河豚腹內腴白的別稱。宋趙顏咸《云麓漫鈔》:“河豚……腹中有白曰‘肭’有肝曰‘脂’。肭最甘肥,吳人甚珍之,目為‘西施乳’。”
飲飾
棐幾明窗,時花嘉木,冬幕夏蔭,繡裙藤席。
歡具
楸枰①、高低壺、觥籌骰子、古鼎、昆山紙牌②、羯鼓③、冶童、女侍使、鷓鴣、沈茶具(以骰渴者)、吳箋④、宋硯,佳墨(以俟渴者)、吳箋、宋硯,佳墨(以候詩賦者)。
【注釋】
①楸枰:古時棋盤多用楸木制作,因稱棋盤為楸枰。溫庭筠《觀棋》詩:“閑對楸枰傾一盤。”
②昆山紙牌:昆山,地名,在今江蘇境內。紙牌,即“馬吊牌”,又叫“葉子牌”,計四十張,牌分十字、萬字、索字、文錢四門。四人玩,每人八張。盛行于明代中葉。
③羯鼓:一種打擊樂器,南北朝時西域傳人內地,盛行于唐。據《羯鼓錄》:其制“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擊用兩丈。
④吳箋:蘇州產的紙,唐之后即十分出名。
附錄:酒評
丁未①夏日,與方子公諸友,飲月張園,以飲戶相角,論久不定。余為評曰:“劉元定如雨后鳴泉,一往可觀,苦其易競。陶孝若如俊鷹獵兔,擊搏有時。方子公如游魚狎浪,喁喁②終日。丘長孺如吳牛③嚙草,大不利快,容受頗多。胡仲修如徐娘④風情,當追念其盛時。劉元質如蜀后主⑤思鄉,非其本情。袁平子如武陵少年舞劍,未識戰場。龍君超如德山⑥未遇龍潭時,自著勝地。袁小修如狄青⑦破昆侖關,以奇服眾。”
【注釋】
①丁未:丁未年,即公元1607年。
②喁喁:魚口向上露出水面。
③吳牛:劉孝標注《世說》中云:“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間,故謂之吳牛也。南土多暑,而此牛煨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這里用來形容丘長孺飲酒如老牛吃草、行動緩慢。
④徐娘:《南史梁元帝徐妃傳》云:“徐娘雖老,猶尚多情。”后因稱風韻猶存的中年婦女為徐娘。
⑤蜀后主:即劉禪,史載他降晉后,司馬昭席間用故蜀妓歌舞,別人都心酸,只有他喜笑自若。司馬昭問他思念故鄉不?他答:“此間樂不思蜀。”
⑥德山:唐佛教禪宗宣鑒禪師的別名。
⑦狄青:北宋大將,在對西夏戰爭中屢立戰功,尤以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奇襲破昆侖之戰著名。
上一篇:大清會典
下一篇:輟耕錄(元·陶宗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