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子令,就是以投擲骰子勸人飲酒。唐代皇甫松《醉鄉日月.骰子令》記載:“大凡初筵皆先用骰子,蓋欲微酣然后逶迤入令。”杜牧詩《骰子賭酒》也有:“骰子逡巡手里拈,無因得見玉纖纖。”元稹《贈崔元儒》詩曰:“今日頭盤三兩擲,翠娥潛笑白髭須。”都是描寫擲骰賭酒的場景。
西漢十八面行酒令青銅骰子
骰子令即利用骰子所行的酒令。骰子為一種民間游戲用具,俗稱色子。骰子為立體方塊形狀,大如杏核。相傳為三國時魏國的曹植所造,用于游戲投擲所用,故此也被稱為投子。其六面分別刻著一、一、三、四、五、六點,點著有色,故也稱色子。其點色一般有紅綠、紅黑或白黑幾種,各面點色交錯變化,根據事先約定,擲之以決勝負。玩骰子的一般特點就是比較簡單易行,無須動腦費力,很適合一般大眾的口味。
骰子類酒令在明清兩代得到極大的發展,人們依據骰子有六面采點的象征,編制了大量的各種大小酒令。小型的酒令非常繁多,大型的酒令復雜多變,如“繪芳園酒令”,有時一席終了還不能完成一令。骰子在古代酒宴的行令中,有時與其他游戲器具或酒令結合,形成一種綜合性的骰子令。比如,在射覆行令時,大家依次擲骰,對了點的二人再交手射覆。在搖抽簽籌行令時,也可以輪流擲骰,按點數數至誰,誰就搖抽簽籌。另外,還可以用擲骰子確定由誰起令、誰作令官等。由于骰子具有其不確定性與相對的公平性,所以使用非常廣泛。
現代酒場中常用的骰子
骰子令的游戲方法很多,主要是猜大小,幾粒骰子一起玩,搖骰然后猜骰盒中骰子的大小數目,一般過半數則大,未過半則小,猜錯則飲酒。
七、八、九骰子令,僅用兩粒骰子和一個骰盒,兩人或幾人輪流搖骰,每人搖一次則立即開骰,根據約定看尾數決定結果。如果尾數是7則加酒,尾數是8的則喝一半,尾數是9的借助諧音則可能要喝全杯,其他數目可以另有約定,也可忽略過去。每次輪流一人搖一次,這就看運氣,也看你搖骰子的技巧,決定你是否加酒或喝酒。
清代酒席風氣
骰子兩個人以上就可以玩,每人擁有五個骰子。設有莊家,每人都各搖一次,然后自己看自己盒內的骰子點數。游戲由莊家開始,吆喝自己骰盒里有多少點數,然后由對方說吆喝的數字信不信,對方如果信的話就下家重來,不信的話就要開盒驗證。要是吆喝的數字屬實的話就是莊家贏,猜者輸了要被罰酒,要是吆喝的不屬實就猜者贏而莊家輸,莊家要被罰酒。
骰子令還有三公,用三粒骰子,各人同時搖骰,同時開,三顆骰子相加看尾數,以尾數大者為勝,其中以三粒都是3相加得9為最大。21點,與玩撲克相似,每人拿一粒骰子一個骰盒,搖骰后自己看底骰是多少點,然后再由莊家搖骰發點,湊夠2 1點為勝。不夠2 l點以最接近2 1點的為勝,輸者罰酒。
《宣和牙牌譜匯集》書影
此外還有牛牛、圍骰、搖骰等很多的玩法,不一而足。有不少詩人還把骰子寫入詩歌,借以吟誦情感,描摹性情枝》詩云:“醉翻衫袖拋小令,笑值骰盤呼大采。”唐代溫庭筠詩亦有云:“玲瓏骰子安紅豆,大骨相思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