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字酒令比較復雜,往往與中國的文化相融合,詩詞歌賦,引經據典,因為要求具有很豐富的社會、文化知識,敏捷的思維,一般流行于知識階層和上流社會。
詩詞歌賦被認為是抒發性情的最好方式,詩酒結合會讓借酒言志、借酒抒情得到更好的發揮。飲酒賦詩,在中國由來已久。晉代人石崇在金俗園宴客,當筵賦詩,不成則罰酒三杯。王羲之等人在蘭亭引水流觴,飲酒賦詩,更是文壇千古美談。行令作詩,最常見的是每人依次作一首詩,作不出的要被罰酒。也有是每人聯詩兩句或每人聯一句,湊成一首詩,接不上則要罰酒。歷史上流傳李白、賀知章、王之渙、杜甫四人的聯詩行令,他們聯成的一首詩是:“一輪圓月照金樽,(賀)金樽斟滿月滿輪。(王)圓月跌落金樽內,(杜)手舉金樽帶月吞o(李)’’與聯詩相似的還有聯對,常見的形式是由一人擬出上聯,另一人根據詞義對出下聯,對不出則罰酒。還有一種形式是限定題目,每人作一副對聯,作不出者罰酒。
插花飲酒圖
續句比較隨意,即興編造組織語言,自由聯想,不求嚴謹,相互湊合聯接以成文章,最后構成酒令的語言。這樣的行令語言,往往會由于相對自由而出其不意、新意倍出,產牛妙趣橫牛的效果。這種語言形式的酒令,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也很常見。一般行這種酒令看似容易,其實難度較大,要想達到雅趣相融的效果,也需要慧心巧口。在《清朝野史大觀·清朝藝苑》中記載的陳眉公行酒令的故事,酒令要求“首要鳥名,中要四書二句,末要曲子一句合意”。把三種本來互不相及的詞語聯續成章,非得平時飽讀詩書不可。在《紅樓夢》的第六十二回,姑娘們在紅香圃中舉行壽宴,湘云執掌酒令,就限酒面:“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的話,共總湊成一句話。”要把五種各不相關的詞語湊成有完整意思的一句話,這個題目更加艱澀繁復,也會更有趣味。
現代酒令骰子
中國歷史上的經典、詩詞、散文等文化產品汗牛充棟,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古代人們讀書講究背誦,所以養成特殊的記憶力,對所讀書籍一般背之爛熟,在生活和寫作中,常常喜歡引經據典。在飲宴口頭行酒令時,也往往是隨口引用其中的一些句段,就形成了豐富的酒令語言。
析字也叫釋字,是對字義、字體的分析和解釋,引申出某種道理和內容,構成酒宴的行令語言。這種酒令也包含對字的拆字與合字。這種語言形式的酒令別有雅趣,如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韓雍和夏塤喝酒行令,要求在一個字里要有大人、小人,并用民間諺語二句來證明它,韓雍先說:“傘字有五人,下列眾小人,上侍一大人。所謂有福之人人服侍,無福之人服侍人。”夏塤接著說:“爽字有五人,旁列眾小人,中藏一大人。所謂人前莫說人長短,始信人中更有人。”既符合酒令要求,也描摹出了人間世態,讀來十分含蓄有趣。
明代樂天大笑生集《解慍編·卷之五口腹》也記述一篇通過拆字、合字酒令相互文字交鋒的故事,非常有趣:“一人專撞席,名為掇座,席長出令譏之日:‘單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 卻禾邊口,添斗便成科。諺日:‘寧添一斗’莫添一口。主人亦厭之,蹙眉作色日:‘單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卻水邊羊,添易便成湯。諺 曰:‘寧吃歡喜湯,莫吃皺眉羊。’撞席者日:‘單同本是同,添金也是銅,除卻金邊同,添重便成鍾。諺曰:“見鍾不打,何處煉銅。
諧音就是利用漢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點,在行語言文字的酒令時,在酒令語言字面上表達一種意思,又利用諧音來含蓄隱含另一種意思,使令語充滿智慧,耐人尋味。
明代的《楮屋記》里記載元豐年中,高麗遣一僧入貢。這個僧人善于論辯、作詩,皇上令楊次公接待陪伴。一日參加宴會,這個僧人出令道:“要兩古人姓名爭一物。”他先說道:“古人有張良,有鄧禹,爭一傘,良曰:‘良(涼)傘。’禹日:‘禹(雨)傘。’概戲楊次公冠如傘狀。”楊次公不慌不忙,也胸有成竹地說道:“古人有許由,育晁錯,爭一葫蘆,由日:‘由(油)葫蘆。’錯曰:‘錯(醋)葫蘆。’概戲憎頭如葫蘆。”這則故事非常新奇,二人所說令語應用了諧音技巧,既雅還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