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酒類收藏界,產于貴州遵義董酒廠的董酒獨樹一幟特殊的釀造工藝令董酒聞名天下,它是唯一一種用藥材釀制而不被稱為藥酒的,具有保健功能的白酒,它采用大曲和小曲兩種曲加入l35種名貴野生動植物中草藥,其中包括虎骨、犀角、麻黃、穿山甲、玳瑁、蟲草等;一度成為拍賣會場中買家爭相競逐的對象。成就了如今世人對其熱烈的追捧。
董酒產自貴州省遵義市北郊的董公寺處。董公寺是一座小型佛教寺廟,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原名“龍山寺”,后改名為“西樂庵”。清康熙元年(1663年)遷任遵義兵備道的董顯忠出資修葺該寺。后因年久失修而墻傾瓦塌。清乾隆六年(1743年),云游至此的僧人募資重修,并將寺名更為“董公寺”,沿用至今。
董公寺一帶釀酒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董酒的釀造始于近代。創始人程明坤出生于光緒二十九年(1 9 0 3年)。程明坤自民國十六年(1 9 2 7年)起將松坎、山盆、觀音寺等地糯高梁作為釀造原料,以河沙、自泥以及石灰建造釀酒窖池開始釀酒。經無數次釀造、試驗終成米曲,取名“百草單”。民國十七年(1928年),程明坤用米曲下大窖,但米曲摻入高粱酒槽下大窖時,推積發酵急,升溫迅速,反燒也非常之快,因而失敗。后來發現大米比小麥熱量大,改用小麥制大曲,并研制麥曲使用中藥配方,雖經幾次失敗,但最終成功,并定名為“產香單”,為日后董酒的釀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起,程明坤釀制出“窖酒”,人稱“程家窖酒”,本地的銷售網點也從兩家增加到五家。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程明坤又實地前往茅臺鎮考察,欲從茅臺鎮三大作坊處購得酒槽用于研究,但未果。也就在同年,程明坤以好香醅作槽,并增修窖池,開始擴大產量,并正式定名為“董公寺窖酒”。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窖酒的銷售網點增加至20多處,遍及城內外的各處酒店。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當時高坪區區長任朝華的建議下,取頭尾之字,定名為“董酒”。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貴州全省久旱無雨,董酒的生產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重重壓力下,程明坤終究度過難關,重新整理了米曲的配方,并將其改名為“蜈蚣單”。也就是在這一年的一日,程明坤從城內返回之時,受到匪人劫持,從城內所收款項均被如數搶劫。雖此案報至城中師管區,但仍然不了了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程明坤及他所釀制的董酒遭遇變節。一名在程明坤家中當學徒的小孩不慎淹死,區長認尸為親。正是因為這場官司,程明坤損失慘重,僅僅讓尸體防腐就用去董酒兩千余斤,加上賠償等費用讓程明坤血本無歸,而且在事件中,酒窖大池被踩塌。最終,程明坤將最后庫存的董酒售出。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最終倒閉。在此期間,董酒的年產量一直未超過8噸。
新中國成立后,程明坤之子程正奎召集有經驗的釀酒師傅,共同重新研制,終于在1957年讓董酒重新走向市場。重建董酒廠之時,酒樣被送到國務院,當時總理辦公室曾批示:“董酒色香味均佳,建議當地政府恢復和發展。”在1963年、1979年、1984年舉行的全國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評酒會中,董酒連續被評為國家級名酒,并獲金質獎章。1984年,董酒又在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中獲得金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