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微分子酒上市引起了業內的普遍關注,但一般人關注的是“微分子”三個字,很高科技的感覺。但記者還關注它的酒精度,微分子分為“大微”和“小微”,小微是33.8度,大微43.8度,價格上大微高于小微。33.8度,在業內大型酒企中,這個度數可謂再創新低,五糧液的低度酒最低的只是35度。微分子的低度酒出現表明了行業領導企業對低度化趨勢的重視,對度數這個競爭武器的重視。
但消費者真的關注“度數”這個東西嗎?可以肯定地說,不關心。不僅消費者不關心,經銷商也不太關心,企業的銷售人員也不關心,最關心的當屬酒廠的技術人員。他們會去市場調研,會研究市場的變化,根據變化調整自家產品的口味和度數,但這種調整并不頻繁,因為市場上主流產品的各種技術指標相對比較穩定。
度數并不是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但事實上消費者是被“度數”所左右的,這種“左右”消費者本身并不知情,因為他們早已被培育好,已經適應了這種度數以及隨之而形成的口感。相對于度數這個細分指標,品牌真是好大一個框,產品的包裝、瓶型、容量、口感、度數、廣告畫面等等一起組成了一個立體的品牌,在這個大框里,度數多么的不顯眼。但是作為酒水的核心指標,度數在對消費者的口感習慣的培養中至關重要。
主流度數是怎么煉成的?
在度數方面,白酒市場上存在著一些和常識相悖的現象,比如中國人總以為北方人愛喝高度酒,南方人則相反,但實際情況是黃河以北或者華北、東北這一片白酒的主流度數往往比較低,比如河北是40度及以下,北京、東北、內蒙古都是30多度占主流。在遼寧朝陽一帶,甚至有18度的白酒,在當地也有很大的消費群。在黃河以北,卻多數是高度酒,往往在45~52度,比如河南度數就高于河北,浙江、湖南人往往在50度以上。但在廣東市場,流行的度數卻又下降了,一般在30度以上。
對于流行度數,有多種解釋。比如北方度數低,有的人認為北方人飲用量更大,所以度數不能太高,南方人則不喜歡豪飲,所以能接受高度酒。如果進行消費者調查,消費者肯定一臉茫然:度數,我沒注意過啊!
在筆者看來,關于主流度數的形成,更靠譜的解釋是一個品牌在市場上推廣成功后,它的度數往往會成為主流度數。因為后進者總會按照市場主流的度數來設計自己的產品,這樣使得主流度數覆蓋的人群更加廣泛,最終形成了一個區域的習慣度數。一旦形成習慣,反過來又會對企業形成更強大的“要求”,使得更多企業認為市場需要這樣的度數,所以會推出更多的同類產品。
在河北市場上,15年前流行的是45度以上的白酒,但自從板城燒鍋酒以42度價位占領市場后,在河北南部便形成了喝低度酒的氛圍;之后板城在2007年進一步推出40度的紫塞明珠。隨后跟進的河北企業紛紛將自己的主流度數都設定在40度,這進一步強化了本地消費者的度數消費習慣。2009年板城38度的“和順”新品上市后,讓本地的度數進一步下降,隨后同行紛紛推出40度以下的產品。目前石家莊政商務招待用酒的主流度數就是以38度為主,這離不開本地的領導品牌的培育。所以,成功品牌培育是主流度數形成的先決條件。在每個區域市場,主流度數基本圍繞著成功品牌,在北京要看牛欄山的,在湖北要看白云邊和稻花香的,在湖南要看瀘州老窖或者湘窖。
但決不能因此把企業的主觀努力擴大化,還需要考察消費者在大的消費習慣方面的變化規律。一個顯著的例子是,衡水老白干早在1980年代就開發出了當時算是低度的47度酒,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才紅火起來;而其2000年就開發出來39度產品,即目前比較流行的“五星39”,但只是最近幾年才被石家莊消費者所接受。所以,如果你的度數和整個市場的變化不在一個軌道上的話,就難以被市場接受,還需要等待時機。
主流之外的個性
當然,主流不代表全部,甚至有時候還會有反主流,比如湖北霸王醉的度數高達70度,在一片低度化中反而更加奪人眼球。對于這種反潮流需要從營銷層面來理解,這是品牌為了樹立差異,塑造賣點,所以在酒度上做文章,用提高酒度這種反潮流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其實這恰恰利用了低度化的大勢,從側面說明了低度化潮流。企業如果對反潮流加以適當利用,可能創造出更好的成績來。南方消費者一聽說是衡水老白干,就想起了這個度數,于是衡水老白干的電商類產品賣得最好的就是67度。
低度化雖然是大勢,但有時候也有反勢而為的,這種反勢而為不一定是出于吸引眼球,而是企業自己的個性安排。比如在山東這個低度酒王國,30多度是絕對主流度數,比如在濟南,主要是34度,在山東中部地區度數更低,主要是31~32度,在魯西南則是38度為主,雖然不同,但都集中在40度以下。但從這兩年來看,有的企業還在推出42度酒這樣的“高度酒”,目的是為了做中高價位。一位魯酒技術人員坦言,原來在山東40~45度是低價位酒的度數區間,“現在好像反過來了,大家做高價位酒都把度數提高”,這種高價位指的是100~300元區間。
可以想象,一旦這類價位的產品推廣成功,勢必引起山東的白酒度數變化,讓這個低度王國變得更加多元化。
筆者比較贊賞山東的高度化。盡管度數是有企業主導培育的,但必須深知,我們這個市場永遠是多元化的,因為中國消費群體差異較大,消費呈多元化發展,也就是說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會拒絕低度酒;另一方面中國區域市場間的消費差異也很大,這種格局短期內也不會改變!因此,產品確定主流度數以后,還要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和不同的區域需求,進行針對性地度數開發,豐富產品線,這樣才能夠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柔聲”一片下的度數變遷
度數和口感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低度意味著更柔、更順,不上頭,但從技術層面來看,酒精度的降低跟釀酒技術密切相關,高品質的低度酒有很大的技術門檻。如何在保持中國白酒傳統風味(包括香氣和口感兩大部分)的基礎上降低度數還有賴于技術進步:香氣相對來說好解決,但口感是個難點,既要降低度數,又要保持很醇厚的口感對技術力量薄弱的企業來說比較難。
所以,在度數和口感之間往往會出現這類訴求:低而不淡,或者有更形象的,“40度的口感,30度的酒度,20度的后果,十分的綿柔,百分百的滿意”。總而言之,就是要追求好喝不易醉、好喝又健康的目標。豐谷“酒王”追求的就是“低醉酒度”,引來贊聲一片。
對于這個現象,企業必須引起重視。因為這也是消費者對白酒的新要求。在紅酒的健康理念的培育下,消費者普遍開始重視酒類飲品的健康性問題,而紅酒也被貼上了健康酒種的標簽。但白酒很不幸,和各種不健康的現象聯系太多了。在五六年前,當茅臺提出茅臺酒不傷肝的訴求時,曾在業內遭到指責。但到了今天,這種訴求其實應該成為主流了。白酒企業迫切需要理解消費升級這個大背景下,升級的背后就是健康。在吃飽基礎上永遠是吃得好,健康的訴求是永不過時的競爭利器。上文提到的洋河“微分子”酒其實就是緊緊抓住健康這把利器,瞄準的是那些想喝酒或需要喝酒但又不愿意傷身體的消費群。
在這方面,企業顯得更加務實,由五年前通過直白的產品命名發展到現在通過技術層面的改進來實現低度化。幾年前,白酒市場上幾乎全是淡雅、綿柔、柔和的產品,但今天的企業正致力于深層次地挖掘消費者的潛力,找到消費者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