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繼4月15日成立“中國名酒收藏委員會”之后,近期,由中國酒業協會組織、召集的“中國酒業文化委員會”在山西太原晉祠賓館的國際會議中心宣布成立。10月18日,來自全國各地的酒業名企代表、經銷商以及社會各界文化專家學者300余人參加了“中國酒業文化委員會”的成立大會。
作為本次活動的承辦單位和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甲等金質大獎章的獲得者與行業公認的著名文化名酒,全國人大代表、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的題為《風雨中舉起我們的旗:在中國酒業文化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致辭》的發言格外引入注目。他在發言中首先詮釋“酒文化”概念的內涵,他指出,“酒文化是酒在生產、銷售、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歷史等酒文化現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質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內涵,是制酒飲酒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態”,他認為,“酒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酒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東西是沒有生命的。酒文化代表著企業的一種精神,是企業文化的外在體現。賣酒就是賣文化,酒的競爭最終是文化的競爭”,他強調,“面對當前市場環境,我們各個酒企要攜手共進。面對新形勢,要有新思維。在風雨中高舉文化這面旗幟,進一步共同挖掘酒文化的內涵,使之能支撐與提升全行業的價值,走過山重水復,迎來柳暗花明!”在發言中他也向與會代表介紹了“汾酒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新的‘水滴石穿、脫胎換骨、厚積薄發、日出東方’的‘四部曲”’。最后他表示,“汾酒集團決心以深厚的人文積淀,挾文化之張力,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再鑄輝煌,一定把汾酒打造成世界聞名的文化名酒,把竹葉青酒打造成中國養生酒第一品牌,把杏花村酒打造成最受大眾喜愛的民酒,將汾酒集團打造成‘大布局、大胸懷、大責任’的卓越價值企業。”
李秋喜的發言引發了大家的強烈共鳴,為“中國酒業文化委員會”的成立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此后會議主持人——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白酒分會秘書長宋書玉向大家介紹了“文化委員會”的籌備情況,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琦在會上講話,并宣讀、通過了“文化委員會”的工作實施細則和方案。他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世界強國,不僅需要經濟的強大,還需要文化的強盛:這正是中國酒業所依托的深厚的時代背景。當前,中國酒業進入了深度調整時期,矛盾與發展并存,困難與希望并存,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中國酒業而言,不僅要把實業搞的強大起來,還要把中國酒文化搞的強盛起來,中國酒業的發展既要有經濟資源的整合開拓,又要有文化資源的挖掘開發,通過技術的革新、資源的整合、資本的運作、文化的提升,讓中國酒業擁有堅實的品質保證和廣泛影響的品牌力量。”他也強調文化對于酒業的巨大作用和價值,“酒業的變革創新,文化是一大突破口。我們要集合行業的智慧和力量,使古老傳承、優美厚重的中國酒文化,重新綻放光彩,以文化引領酒業的未來發展。”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宣布“中國酒業文化委員會”成立,并和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一起為“文化委員會”成立揭牌。
會議指出,中國酒業文化委員會的成立,旨在建立有保障的文化組織體,重點從三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學術研究。我國酒文化雖然歷史悠久,傳承至今,但欠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史冊整理。文化委員會中下設的“學術研究專業委員會”將致力于改變這種現狀,力求集合多方面力量,推動我國酒文化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和史料體系,形成能代表我國酒文化文明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二是品牌傳播。聯合產業中有責任感的企業、企業家,整合品質優秀、影響廣泛的營銷與傳媒力量,不遺余力地策劃開展一系列項目活動,使行業乃至整個社會能夠通過一個豐富權威的平臺,通過一系列精彩多元的文化活動,逐漸形成對中華酒文明嚴謹、深刻的認知,形成對中華酒文明自豪、尊重的理解。三是國際交流。搭建跨國界的合作交流平臺,以產業文明和產品文化為主題,組織產業代表與其他國家的釀酒產業機構進行交流,通過策劃文化展覽、產業論壇、文化商旅等交流活動,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價值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公益項目或經濟項目,與國際酒業形成互動合作關系,將中國優秀的釀造品牌推入一個嶄新的產業發展階段。
中國酒業文化委員會內組建“學術研究、品牌傳播、國際交流”三大專業委員會。會議也宣讀了包含這三大專業委員會的文化委員會的組織機構和聘任人員名單。文化委員會的主任由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擔任,12名副主任分別由包含茅臺雙料董事長袁仁國、五糧液集團董事長唐橋、瀘州老窖集團董事局主席謝明、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等在內的名優企業老總擔任。值得提及的是,本刊創始人和總編輯杜建明被評選、聘任為“中國酒業文化委員會品牌傳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成立大會上,山西新晉商聯合會副會長、晉商研究專家張正明還進行了主題演講;也安排了主題為“酒·道——中國酒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創新”的對話。此外,汾酒集團還特別為大會定制開發了“中國酒業協會文化委員會成立大會紀念酒——限量版特制原漿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