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國產紅酒、促進白酒出口、推動氨基酸營養劑合法使用、高質量發展預制菜、加強食品科普……在一直密切關注我國食品行業發展,在開展專業工作的同時,不忘履行委員責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再一次積極為行業發聲,結合行業共性問題、結合當前熱點和難點問題,帶來了5個提案。
多措并舉提升中國葡萄酒產業市場競爭力
近十幾年來,國內葡萄酒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我國已成為全球第六大葡萄酒消費國。寧夏賀蘭山東麓、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北麓等葡萄酒產區已形成了一些個性鮮明的產品和品牌,且多次斬獲國際知名葡萄酒獎項。據統計,2022年我國釀酒葡萄種植面積 120 萬畝,約帶動 150萬人就業。可以說,葡萄酒產業成為我國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6月在寧夏視察時強調:“寧夏葡萄酒的品質不亞于歐洲國家中高檔葡萄酒的品質,甚至要更好。”這深刻揭示了我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優勢。
但是,受進口葡萄酒沖擊和國內消費者認可度不高等多重因素影響,2015年萬以來,國內葡萄酒產銷量連年下滑。2022年,我國葡萄酒表觀消費量53.95 萬千升,其中國產葡萄酒僅占其中的39.61%,比2015年下降28個百分點。2022年進口量為 32.58 萬千升,市場占比從2015年的 32.35%提高到 2022 年的60.39%,其中市場占比最高的智利、法國、西班牙,分別占進口葡萄酒總量的 41.28%、27.53%、12.37%,占我國葡萄酒表觀消費量的 24.93%、16.63%、7.47%。由此帶來的后果是,大量企業虧損倒閉,還造成釀酒葡萄種植面積持續萎縮,相關種植戶遭受較大損失。因此,孫寶國委員呼吁,迅速采取措施扶持我國葡萄酒行業發展。
孫寶國委員調研時發現,當前我國葡萄酒行業存在兩個大的問題:一是優質種苗較為缺乏,葡萄種植環節機械化程度低。釀酒葡萄優良品種選育工作投入不足,同時引進國外種苗手續繁瑣、要求較高。剪枝、采收、植保以及我國特有的越冬埋土植條件等均以手工操作為主,不僅成本高,而且良品種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困境,導致規模化種植比例不高,造成葡萄原料來源分散、收購稅,成本高、品質得不到保障。二是企業負擔重,進口沖擊嚴重。葡萄酒在我國作為工業品管理,按13%征收增值稅,另外還有10%的消費稅,據調查企業綜合稅負一般為25%~30%,而國外葡萄酒普遍按農產品征稅,綜合稅負一般低于 10%,澳大利亞、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還在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海外推廣等多個環節進行補貼。由于澳大利亞、智利等國葡萄酒綜合生產成本較低,大量低價葡萄酒進入我國市場,擠占了國內產品市場份額;甚至有不少國內企業不再自己種植葡萄,而是直接采購進口原酒后在國內裝瓶銷售,導致我國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連年萎縮,嚴重動搖了國內葡萄酒產業發展的根基。
孫寶國委員認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指示精神,要推動中國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做文章: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集中力量攻關釀酒葡萄種植機械化問題,降低葡萄酒生產成本。加強種植配套技術研發,實現良種良法有機結合,大力研發和推廣自動化埋藤機和出土機、采摘機、修剪機、植保設備等,鼓勵建設農機服務中心,降低葡萄生產成本;積極篩選和培育適應我國主要產區種植條件的釀酒葡萄優良品種,建立完善的良種苗木三級繁育體系;簡化國外優良品種引進程序和條件。二是精準扶持國內葡萄酒產業,取消葡萄酒消費稅,免征或減征企業所得稅,將增值稅稅率由 13% 降低到 9%,減輕稅收負擔,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制定中國白酒國際標準支持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我國要建成“文化強國”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孫寶國委員認為,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中國白酒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張力十分巨大,涉及陶瓷、詩詞、楹聯、書法繪畫、戲曲、武術、雕塑、設計、音樂等國白酒文化走向世界,對于我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
但是,中國白酒國際化問題,長期以來困難重重,進緩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白酒商品累計出口數量1.64萬千升,僅占當年國內白酒產量 0.24%。從出口國家來看,中國白酒出口還是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為主,且消費人群多為華僑華裔,歐美市場上的白酒不僅種類少,數量也偏少,中國白酒并未真正被國際主流市場認可。孫寶國委員認為,這其中既跟缺乏頂層設計和國家平臺大力支持有關,也有貿易地位不對等、政策關卡等原因。
孫寶國委員介紹說,目前,國內白酒開拓海外市場,僅在少數企業和行業協會進行探索和嘗試。而企業個體的單打獨斗,缺乏戰略規劃和整體部署,導致白酒國際化過程中難以形成合力,效果不甚理想。世界主要的烈酒生產國如美國、法國、英國和日本等都設有專門鼓勵本國烈酒出口的部門和機構,并配套相關海外推廣鼓勵政策。如法國“勃艮第葡萄酒產區的氣候”申報世界遺產,動用了包括政府、行業、企業等共64000位從業人員共同努力,直到申遺成功。孫寶國委員認為,要推進白酒國際化,建立符合國際貿易要求的全系列標準是必須完成的基礎工作;也亟需國家層面的貿易談判解決--這些都需從國家層面予以關注,舉全國之力系統推進。
因此,他建議:
鼓勵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申遺。通過鼓勵中國白酒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技藝到記憶,從內部到外部,從國家到世界,推動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范圍的售
播和繼承,顯著提高中國白酒文化的國際地位與認可度。支持構建適應國際貿易的白酒標準體系。規劃和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完整的安全的標準化體系,形成國際認可的中國白酒國際標準,使中國白酒獲得合理的分類和身份定義,獲得法律意義上的產品地位,在國際上與同類產品展開公平競爭.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切實可行的對外合作機制。積極推動國家層面貿易談判。爭取貿易條件平等、稅收平等,搭建標準、文化、商務、海關、出入境檢驗、行業協會等多部門參與的平臺,制定一系列的白酒出口優惠政策,助力中國白酒走向世界。多渠道助力中國白酒海外推廣。在駐外使領館、中資機構以及各政府部門的國際交流中使用包括白酒在內的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產品,多渠道助力中國白酒文化的海外推廣。
加快氨基酸營養強化劑原料合法使用確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黨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從國家戰略層面統籌解決關系健康的重大和長遠問題。國務院于 2017年發布《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規劃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普及營養健康知識、優化營養健康服務、完善營養健康制度、建設營養健康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產業為重點,立足現狀,著眼長遠,關注國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營養健康。2019年7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家層面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
圍繞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兩大核心,提出將開展15個重大專項行動,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在此背景下,我國特膳食品需求量增加,市場發展加快,預計有千億的市場規模。
氨基酸是特膳食品不可替代的功能性原料。一是氨基酸是構成人體蛋白質的最本單位,是人體維持生命的根本物質;二是氨基酸在調節生理機能和催化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用來維持機體正常代謝;三是氨基酸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可以加快合成人體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提圍繞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兩大核心,提出將開展15個重大專項行動,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在此背景下,我國特膳食品需求量增加,市場發展加快,預計有千億的市場規模。氨基酸是特膳食品不可替代的功能性原料。一是氨基酸是構成人體蛋白質的最基本單位,是人體維持生命的根本物質;二是氨基酸在調節生理機能和催化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用來維持機體正常代謝;三是氨基酸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可以加快合成人體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四是氨基酸可以轉變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從而為機體提供運轉所需的能量。
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就發布了《嬰幼兒特殊膳食用食品中營養物質的參考清單》,將氨基酸作為營養物列入其中。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均有完善的氨基酸作為營養物使用規則,而且美國、日本均允許氨基酸作為營養物添加到各類食品中,特別是針對特種病患者、老年人、腫瘤患者、特殊嬰幼兒群體。氨基酸作為營養物在國際上的應用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其安全性及功效性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氨基酸生產國。但受我國行政許可法規不完善的影響,多年來,國內氨基酸營養強化劑原料生產企業無法獲得生產許可,導致我國氨基酸營養強化劑原料多作為化學品低價格出口國外,經國際特膳食品生產企業加工后再進口至國內銷售,嚴重影響了我國特膳食品企業開發的氨基酸全營養配方等特膳產品在國內合法注冊和銷售。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約有2000萬特種病患者,還有很多患有代謝障礙的嬰幼兒,食用氨基酸全營養配方等特膳產品成為日常必需食品。受疫情和貿易爭端的影響,氨基酸全營養配方等特膳產品曾一度出現了斷供局面,導致嬰幼兒、特種病患者無產品可以使用,嚴重威脅到人民生命安全,引發了社會關注。現在,中國再次面對復雜的“去中國化”及國際關系形勢,氨基酸全營養配方等特膳產品的進口將再次面臨斷供的局面,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再次面臨巨大的風險。
孫寶國委員認為,面對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只有加快氨基酸營養強化劑身份合法化,我國氨基酸特膳食品才能打破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解決我國人民生命安全健康被國際產品“卡脖子”的問題。因此,他建議:
一是國家衛健委加快氨基酸營養強化劑原料的行政審批及對外公告,并提供全面、統一的氨基酸營養強化劑原料的質量規格要求及檢測方法,使得氨基酸營養強化劑原料可以合法生產和使用。
二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加快我國氨基酸特膳食品的注冊審批,加快國產產品的替代速度,保障氨基酸特膳食品供應鏈安全。
三是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加快落實氨基酸營養強化劑原料的行政許可審批,使得氨基酸特膳食品企業可以盡快購買到國產氨基酸營養強化劑合法原料。
四是國家加強對氨基酸營養健康產品的研發支持力度,打造氨基酸營養與健康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解決“卡脖子”的問題。
五是加強氨基酸營養與健康科學知識科普,特別是針對特種病患者的科普,增強全社會氨基酸營養與健康知識的科學水平,促進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高質量發展預制菜產業
近年來,我國預制菜產業發展迅猛,根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預計 2026 年市場規模將達 10720億元。2月13日,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發展預制菜產業,既是我國居民消費升級、食品加工業不斷做大做強的有力體現,更是三產融合,推動鄉村振興,農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已成為各地促進經濟增長、助力農產品深加工、減少資源浪費、培育新增長極的重要抓手。
孫寶國委員認為:“預制菜的產業化絕對不是廚房的放大,也不是簡單的清洗、調理,而是食品與烹飪等多學科的交叉。”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就繞不開以下問題:針對預制菜的標準、監管缺乏統一的管理原則;產業鏈建設短板仍然存在,中式預制菜生產裝備的自主設計創新和智能化水平較低、冷鏈配送能力和覆蓋范圍不足;部分預制菜產品的口感與風味復原難度大,復熱過程對營養物質的影響等研究仍需加強;“預制菜”品類還比較單一,亟需豐富;預制菜產業相關專業人才明顯不足,跨學科人才培養亟需高度重視。針對上述問題,孫寶國委員建議:
健全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產業監管制度。為推動預制菜產業規范化發展,建議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盡快組織制定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產品標準,明確預制菜定義、范圍以及相關管理原則,守住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底線,維護行業健康發展。同時,圍繞預制菜全產業鏈建設配套完善的標準體系,對風味復原、食品添加劑使用、微生物控制、標簽標識管理等進行規范。此外,建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牽頭研究完善產業監管方式,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生產資質審核,提高產業的整體素質。只有標準統一和嚴格監管,才能夠實現規模化的效率提升,助力產業長遠健康發展。
加大科技投入,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支撐預銷菜產業高質金發展的關鍵在于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破解諸如口感與風味復原、營養物質保暫,質病保持、品質保真等基礎共性問題。因此,建議科技部設立專項基金,加大科技供發投入,補足預制菜產業基礎研究短板,破解制約發展的失性問題,完客產業鏈,豐富品類,推動產業高質高效發展。強化頂層設計,著力營造健康的市場發展環境。為維護健康發展環境、建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部署實施“預制菜產業質量發展示范工程”,強化項展設計,打造產業集聚、資源高效利用的發展模式,增強整體競爭力。建議教育部加快預制菜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梯隊建設,培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為預制菜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加強科普宣傳,建議中國科協成立專項行動,做好消費者教育和引導,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選得安心、買得放心、吃出信心。
加強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提升整治謠言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苦。"當前,在科技創新推動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為行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在構建社會化科普發展格局的當下,科普工作一要重視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嚴謹性,傳播科學正能量;二要加大謠言治理力度,嚴厲打擊“偽科普”和頑固謠言。真正讓科普服務于百姓美好生活、服務于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但是,孫寶國委員在長期實踐中發現,我國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工作存在不少問題:
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宣傳的內容嚴謹度不夠,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偷換概念等問題嚴重。傳統渠道與新媒體渠道為搶占話題,獲得高收視率、高關注度,平臺存在內容的審核把關不足的問題,時常會出現一些片面的、科學證據不足的,甚至是錯誤的內容。其中較為典型的包括一些健康養生類的節目、“偽專家”上演的營銷廣告等。
一些固有的認知誤區正形成科普工作的頑疾。這些認知誤區普遍存在傳播范圍廣、傳播時間長、迷惑性強、群眾接受度高、有外力持續推波助瀾等特點,給科普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食品添加劑,部分民眾對于食品添加劑的負面印象仍難以改變。此外,一些食品企業為了商業利益,大肆宣傳自己的產品“零添加”,這種行為不僅讓企業作繭自縛,也反向加深了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對“新事物”“新概念”的科普宣貫不及時,成為困擾消費者的新難題。例如,近年來,行業中出現的“超加工”和“最少加工”等新概念,原本旨在引導消費者合理膳食,指導行業健康發展,但經部分媒體和所謂“專家”過度解讀后,讓消費者誤認為“超加工”就是不健康,“最少加工”更健康,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憂。
“偽科普”大行其道,謠言治理仍待加強。互聯網已成為謠言傳播的“重災區”,“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單”“方便面24小時不消化”“喝牛奶致癌”等謠言多年來反復出現、屢禁不止;一些機構或個人為謀取私利,打著“科普揭秘”的旗號,行偽科普之實。如2022年廣受各方關注的網絡視頻食品“海克斯科技”事件,讓很多網友誤認為加工食品都是“科技與狠活”。
如何破解以上難題呢?孫寶國委員建議:
加大對不實信息、謠言的清理整治力度。建議中央網信辦等相關部門繼續加大對不實信息、謠言的治理力度,重點針對電視健康養生類節目、廣告,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重點平臺開展專項行動,對已經播出、發布的相關內容進行及時清理;探索建立科普白名單、黑名單的認證認可機制,堅持科普工作要由專業的人講專業的事。對于一些長期散布不實信息、謠言的機構及個人加大監管、懲罰力度;推動提升各欄目、平臺的信息監管水平,完善各平臺的信息審查、投訴機制,強化各平臺自我監管責任。
盡快出臺相關標準法規,禁止在商業宣傳及標簽標識中使用“零添加”相關聲稱《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目前正在修訂中,新版本標準已經明確規定,不允許食品標簽進行“零添加”聲稱,但該標準自 2019 年開始公開征求意見,至今仍未發布,嚴重影響了行業創新和規范。建議協調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加速會簽進程,盡快出臺新版 GB 7718。
加大對頑固謠言的科普宣貫力度。建議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牽頭,協調多部門聯合開展行動,從國家層面梳理、發布食品安全與健康領域的頑固謠言清單;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等發揮食品領域科學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對謠言內容進行科學、全面的解讀;加強開展廣泛、深入、持久、多媒體的科普宣傳,讓科學跑贏謠言,讓謠言止于智者。
上一篇:2023年中國白酒市場:發展前景與醬香型白酒的普及趨勢
下一篇:“南紹北代”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代州黃酒 專業鎮招商推介會在浙江紹興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