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酒甲天下”,坐擁三江的四川省宜賓市有4000多年釀酒史,境內600多條優質大小河道縱橫交錯,鐘大川大河之靈氣,得天獨厚的原生態環境賦予了“宜賓酒”天然的優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糧農組織定義為“在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白酒的地區”。五糧液就從這里香醉世界,不斷發展,代代傳承。如今,第八代五糧液已經面世一年,許多人不免好奇,第八代五糧液好喝嗎?
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稱贊宋代五糧液“姚子雪曲”:“得湯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這恰與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專家對五糧液的贊美“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評語一致。而五糧液好喝的原因,就是宜賓獨特的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的共同作用。
與其他蒸餾酒相比,中國白酒的品質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密不可分,獨特的自然環境、開放的生產方式、億萬級微生物的窖池,整個過程用“天人共釀”來形容,一點不為過。而影響其品質的便是它的產地。那么宜賓作為第八代五糧液的產地,具備了怎么樣的釀造條件呢?
“天”,主要是指氣候變化。人們常說靠天吃飯,就是指適宜的氣溫氣候條件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從大氣候來說,這里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淺丘和河谷密集,使這里終年保持了適宜的溫度,年均氣溫在18攝氏度左右,濕度在85%以上。要知道,微生物族群最喜歡這樣溫暖潮濕的氣候,這種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也很適合工人們從事釀酒生產,人工釀造工藝與微生物族群發酵協同合作,正是天地和人力的美好結合。
“地利”可以理解為地理環境優越、地質地貌特殊、土壤結構良好、地下水質優良。宜賓土壤豐富,有水稻土、新積土、紫色土等六大類優質土壤,非常適合種植糯、稻、玉米、小麥、高粱等作物。特別是宜賓紫色土上種植的高粱,屬糯高粱種,所含淀粉大多為支鏈淀粉,是五糧液獨有的釀酒原料。
五糧液筑窖和噴窖用的是特殊弱酸性黃粘土,粘性強,富含磷、鐵、鎳、鈷等多種礦物質,在酒的發酵過程中,窖池中會產生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和香味物質,并且慢慢地向泥窖深入滲透,變成了豐富的天然香源。這是五糧液香氣的來源之一。
水對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生存必需品,水對酒而言更是“生命之血”。好酒,自然血統高貴,地位顯赫。第八代五糧液便是將“血統”看的尤為重要,才成就了五糧液酒的卓越品質。據悉,第八代五糧液釀酒用水來自安樂泉,是垂直深入岷江中心河道打入地下90多米深,通過400米隧道抽取富含礦物質的古河道水。岷江水基本是雪山水融化,水質優良,雜質少,富含對人體有利的20多種微量元素;地底水經過了泥沙巖石層的天然過濾,更保證了水的質量。
正是宜賓得天獨厚的水、土、氣候等條件孕育出一條微生物生態鏈,數以億計的微生物幫助發酵,從根本上保證了五糧液的高品質。即便是同樣的配方,相同的工藝,離開了宜賓,離開了五糧液廠區,也不可能釀制出酒味如此全面、如此完美的五糧液。曾有一位日本游客在參觀五糧液老窖池的時候,腳底下沾上了些許窖泥,小心翼翼帶回國后,日本科學家如獲至寶。他們利用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分析五糧液窖泥的成分,試圖培養自己的“老窖”,但至今都沒有成功,這也證明了五糧液和宜賓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人和”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睦、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同心同德的良好社會關系。例如,四川宜賓是五糧液的發源地,沿襲數千年傳承的釀酒技藝,匯聚了眾多中國白酒業的高端人才及一批技藝精湛的一線技術骨干,目前擁有國家級釀酒大師5名、國家級白酒評委17名,在中國白酒業首屈一指。近年來,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五糧液團隊協同發展,其獨特的生產工藝技術不斷完善,應用高新技術與傳統工藝結合,走創新和特色之路,研究形成了不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難以復制、模仿的釀酒技術,使五糧液始終走在中國白酒技術的前列。這是整個五糧液人上下齊心協力、互助發展的結果,是“人和”理念的最好詮釋。
了解了宜賓水源、氣候、土壤和微生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第八代五糧液好喝嗎?”的答案也就躍然紙上了。正因為宜賓獨特的水土、氣候、微生物環境,成就了第八代五糧液“尤以味全面”的口感,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這正是五糧液美酒口感無法復制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