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接到多位經銷商爆料,“汾酒通知全面停止市場供貨,等待市場價格而調整”。
對此,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常建偉回復時表示,所謂停止市場供貨只是業務技術層面安排,不日將恢復正常。從種種跡象來看,汾酒之前的一系列營銷動作,已釋放出明顯的提價信號,“停止市場供貨”雖然是短期市場調整舉措,但似乎現在即將扣動漲價“扳機”。
“全面停止市場供貨”為何被理解為提價前奏?
汾酒“全面停止市場供貨”被經銷商理解成提價前兆似乎有“充分”的理由。
汾酒之前已經多次傳遞訊號“今年下半年要提價”。2016年末的汾酒經銷商大會上,汾酒集團提出“提速發展”目標:要躍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要進行“六大回歸”系統建設。其中之一就是“汾酒價格,要向‘汾酒中國酒魂’的價值回歸”。
7月29日,在“走進原糧基地,品味汾酒清香”——核心經銷商綠色汾酒體驗之旅期間,常建偉在核心經銷商座談會環節曾表示,“從行業趨勢看,白酒消費正在向中高端品牌集中,誰的價格回歸走在更前沿,誰更貼近消費者,誰的改革更徹底,誰就能取得未來的發展領先。”
與之相對應,常建偉認為,在白酒市場消費升級的環境下,汾酒價格還有很大空間,包括青花系列的價格回升和銷售占比增加,都反映出市場對汾酒價格、價值的預期和判斷,而價格調整也是汾酒確保經銷商賺錢的一個重要途徑。
實際上,汾酒在核心大單品的價格上已經“小試牛刀”:2016年末對玻汾四款產品全線上調1元/瓶,同時宣布青花30暫停供貨。2017年5月25日,連續對42度青花(20)與53度青花(20)的出廠價進行提價,同時對兩款青花(30)產品進行升級提價,提價幅度并不大。
除了汾酒提價的“預期”,最近幾天內,洋河、瀘州老窖先后對主線產品做出價格調整,稍早時候,劍南春對水晶劍、珍藏級等產品提價,價格沖高似乎成為名酒企業現階段競爭的一個“焦點”,作為一線品牌的汾酒,在這場焦點之戰中自然不能缺席。
此前消息顯示,預計青花系列全年增速將達到40%,玻汾則同樣呈井噴式發展勢頭,在部分地區動銷甚至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而隨著市場庫存的不斷消化,汾酒核心大單品的市場供應已經出現吃緊的情況,渠道有提價的需求。
無論是按照汾酒的“價格向價值回歸”的目標,還是按照常建偉“價格回歸走在更前沿”的判斷,抑或是市場對于提價的渴求來看,汾酒下半年提價都是大概率事件。
常建偉說的“技術層面調整”最終的“戰略目標”是什么?
與外界熱衷猜測“全面停止市場供貨”背后“價格那點事”不同,常建偉對之“技術層面安排”的說法值得琢磨:“技術層面”背后的“戰略目標”是什么呢?
公開數據顯示,上半年汾酒集團酒類收入37.19億元,完成國資委年度考核指標66.5億元的55.92%,實現酒類利潤9.59億元,完成國資委年度考核指標10.48億元的91.5%。另據消息人士透露,汾酒已經完成或接近完成全年銷售任務。對于當前的汾酒來講,各項市場調整有了底氣,可以放手調整,以推動未來的更高速發展。
當前一線名酒企競爭的焦點是價格競爭,而價格的最終表現之一就是品牌形象,也正是因此一線名酒企業對于核心大單品的價格“苦心孤詣”。對于汾酒來講,常建偉所說的“技術層面安排”背后的瞄準的也是品牌卡位。
進入2017年以來,汾酒圍繞“卡位”動作頻頻。從產品序列層面,砍掉青花汾酒15年和25年,突出青花汾酒20年、30年的核心地位,同時推出更高價位的青花汾酒50年,后者便是對標高端白酒千元以上的標桿品牌。通過上述調整,消費者對于汾酒的核心大單品的認知更加聚焦,品牌形象也被拉到了更高的高度。
在品牌高度方面,汾酒一舉推動青花汾酒和竹葉青擔當“歐亞經濟論壇”指定用酒,期間,舉辦“絲路傳承,香飄全球——讓世界看到骨子里的中國”全球文化交流活動,借助“一帶一路”打造白酒產業名片。無獨有偶,2017山西(汾陽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以及期間汾酒封藏大典等一系列活動的舉辦,大大提升了汾酒的品牌形象和美譽度。
在業績增長的同時,汾酒的價格、結構、產品也都進一步優化,品牌影響力和消費認知都達到了更高的高度,汾酒此時的“戰略目標”看重的更多的是品牌卡位,這也是“技術層面調整”的最終目的。
名酒卡位之戰才剛剛開始
品牌卡位的大背景下,汾酒并不是個例,洋河、瀘州老窖、郎酒、劍南春等企業也都在“不約而同”的卡位布局。
從品牌定位上來看,洋河提出了“新國酒”的概念,而瀘州老窖則提出了“濃香國酒”概念,而圍繞企業提出的“國酒系列”概念,兩家企業通過贊助國內外各類高層會議,并通過大型的品鑒活動來強化品牌認知。
從產品層面來看,洋河推出了“手工班”以對標茅臺酒,瀘州老窖則通過停貨、提價等方式不斷拉高國窖1573的價格以鞏固品牌價值。郎酒則通過紅花郎事業部更名青花郎的方式,并上調價格至千元以上,在全國范圍內對青花郎推廣造勢,重點提出了“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來強化品牌價值,還進一步樹立了紅花郎、郎酒特曲、小郎酒各自的定位,并通過與媒體、傳媒的戰略合作來推廣。此外,包括劍南春、古井貢等在品牌卡位方面也有相應動作。
行業新常態下,白酒企業之間的競爭早已延伸到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相比價格戰更具有長遠意義、更激烈殘酷的,其實是品牌卡位戰。因此,汾酒圍繞市場方面開展的包括對產品序列的優化、對市場費用的調整等,以及此次“全面停止市場供貨”,其背后正是對于行業品牌卡位競爭的積極應對。
不妨推測,汾酒已經確立了比考核目標更快的增長目標、更深遠的發展目標,未來品牌卡位的“技術層面調整”會越來越多,也將向更加細致的方面深化,這樣的汾酒才能在一眾企業瞄準行業前三的競爭中突圍、超越、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