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紂王(約前1075~前1046),名鋅,號帝辛,帝乙之子,是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年少時候,與夏代最后一個君主桀一樣:“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一個文武雙全很有才干的人。不過他也是與夏桀齊名的暴君,有時還被與夏桀一同合稱為“桀紂”,代稱歷史上荒淫的君主。
據記載,紂王剛繼位時,也曾有所作為,有如歷史上的那些明君。他也曾勵精圖治,努力發展生產,不虐殺奴隸,不去侍奉各種鬼神。他練兵鑄器征服東夷部落,把東夷和中原統一起來,為中華民族后來的全面統一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礎。在殷朝征服東夷后,疆土得到擴大,農業得到大力發展,財糧很快增多,紂王便開始厚征賦稅,并修建倉庫,儲糧聚寶。《竹書紀年》有記載說:“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
比干摘心處
摘心臺是殷少師比干殉難地,當年比干在此勸諫殷紂王,被紂王剖心。后人在臺上建心星石亭和忠烈坊,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忠烈坊楹聯“忠之勇之剛之烈之,慘也酷也悲也傷也”。
征服東夷的勝利,使紂王逐漸變得驕傲恣肆,專橫跋扈起來,特別是寵愛妖艷的妃子妲己,唯妲己之言是從,每日里好酒淫樂,不理政事,肆意殘殺無辜。據說紂王也如夏桀一樣荒淫,在朝歌設置了肉林和酒池,專門用來尋歡作樂。好的君主都是相似的,壞的君主也有很多的相似。紂王喜歡追求享樂,飲酒作樂,極盡奢侈,對群臣的進諫充耳不聞,視若毒藥。對紂王非常忠誠的叔父比干被剖腹挖心地殺害,庶兄微子也被迫逃離,太師箕子被逼裝狂。
周武王這時乘機聯合其他部族,帶兵反叛殷商,與紂王之兵會戰于牧野。耽于淫樂的紂王倉皇組織應戰,不想因為失去民心而導致軍隊陣前倒戈,只好敗回朝歌,最后被大兵圍困,登鹿臺蒙珠玉衣自焚而死。其子武庚將其葬于淇河的西岸,至今其遺址尚存。
根據紂王的故事,明代的許仲琳寫成了著名的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又被稱為《封神榜》。在小說中,紂王集中了歷代帝王身上幾乎所有的惡行。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有時候并不是完全公平的,失敗的英雄往往會被涂黑,成功的惡魔也會被打扮成天使,失敗的紂王成為眾惡所歸的淵藪。不過在先秦的文獻中,對紂王的指責并不很多,甚至有些文獻還稱贊紂王聰穎勇武、才華橫溢,是非常難得的英主:子貢也曾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不管歷史事實如何,遙遠的紂王的歷史真相也很難完全復原,作為一種理念的化身,紂王也就是一種惡的象征。紂王作為一種人類文化的集合,一種共同的警示,也就是所說的“殷鑒不遠”,這就是紂王所帶給我們特殊存在的歷史價值吧。
紂王飲馬池
紂王飲馬池位于河南淇縣,傳說殷紂王曾經在這里飲馬。在飲馬池不遠的地方就是折脛河,也就是當年紂王和妲己看到河中一老一少渡河,為看二入骨髓的充盈,而砍掉了二人的腿骨,因而此河得名折脛河。
文財神比干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