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巹,始于周朝,為舊時夫妻結婚的一種儀式。即古人的“交杯酒”。是敦煌結婚酒禮習俗中一個重要的環節。
婚禮乃人生大禮,向為國人重視。2000多年前的《禮記》就指出:“昏(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故君子重之。”古今婚禮雖有較大變化,但飲“合巹酒”的風俗卻相傳不衰。
飲合巹酒,是古代重要的婚俗。《禮記·昏(婚)義》云:“共牢而食,合巹百酳。”“巹”是將一個葫蘆分成兩個瓢的意思,這就是那時人婚禮上用的酒杯。“酳”是食畢用酒漱口。可見“合巹而酳”并不是真的喝酒,而只是用酒漱口而已。《儀禮·士昏禮》載:士這個階層婚禮時,要用酒漱口三次,頭兩次均用爵盛酒,第三次才用巹。這是秦漢婚俗的原貌。至于為何只用酒漱漱口而不真的喝完,這仍舊是一個謎。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時飲的合巹酒,只是一種夫婦同體的象征而已。此風延續至魏晉。到唐時,則把用酒漱口改為飲酒,而且手中仍舊拿瓢做杯,這很有幾分豪邁氣概。更何況,飲酒時還要唱上幾段:
新娘:酒是葡萄酒,將來上使君,幸垂與飲卻,延得萬年春。
新郎:酒是葡萄酒,先合主人嘗。姑娘已不嘗,其酒灑南墻。
新娘:酒是葡萄酒,千錢沽一斗。即問姑娘郎,因何灑我酒?
新郎:舍后一園韭,刈卻還如舊。即問二姑娘,因何行藥酒?
這是敦煌結婚儀式上飲合巹酒的場面。可見,那時已把酒飲完,而且也將“巹”變為“杯”,正合詩人宋之問所詠:“莫令銀箭曉,為盡合歡杯。”杯既叫合歡杯,酒就叫合歡酒,象征合歡偕老之意。宋人王得臣所著《塵史·風俗》中說:“古者婚禮合巹,今也以雙杯彩絲連足,夫婦傳飲,謂之交杯。”故明清以后,“合歡酒”又變化為“交杯酒”,即新郎新娘各拿一杯酒,然后交換著飲完,也叫“交心酒”。現代婚禮上,所見亦是新人共飲合歡酒或交杯酒,飲合歡酒時往往兩杯之下以紅線連在一起,飲交杯酒時則多是夫妻屈臂交頸而飲,看來別有一番恩愛情分。正如《酒諭》所云:“非酒無以成禮,非酒無以成歡。”
合巹酒承載著父母的祝福、同甘共苦的承諾與永不分離的美好寓意保留至今。雖然在現代婚禮上,人們已不再用巹來盛酒,但繼續采用以線相連兩只杯腳的形式同飲”交杯酒“,還是保留了夫妻“合二為一”的含義。
上一篇:酒禮習俗:閑談酒色財氣
下一篇:酒禮習俗:景頗族吃水酒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