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行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中,香型始終作為一個比較重要的維度存在著,甚至對許多酒企來說,獨特而小眾的香型的重要性堪比品類,這種鮮明的區(qū)隔使得企業(yè)在市場開拓與發(fā)展過程中受益匪淺。而隨著行業(yè)發(fā)展的成熟度不斷提升,白酒的香型也日漸豐富與完善,下面筆者就從國標技術與市場認知兩個角度,粗筆勾勒“百花齊放”的白酒香型全貌。
酒評會名稱 |
評選結果 |
名酒稱號白酒企業(yè) |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1952年北京) |
老四大名酒 |
汾酒、瀘州老窖、茅臺、西鳳 |
第二屆全國評酒會(1963年北京) |
老八大名酒 |
茅臺、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西鳳酒、汾酒、貴州董酒 |
第三屆全國評酒會(1979年遼寧大連) |
八大名酒 |
茅臺、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曲、貴州董酒、瀘州老窖特曲 |
第四屆全國評酒會(1984年山西太原) |
十三大名酒 |
茅臺、汾酒、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雙溝大曲、特制黃鶴樓酒、郎酒 |
第五屆全國評酒會(1989年安徽合肥) |
十七大名酒 |
茅臺、汾酒、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雙溝大曲、特制黃鶴樓酒、郎酒、武陵酒、寶豐、宋河糧液、沱牌曲酒 |
工藝發(fā)展六十載,11種國標香型脫穎而出
中國白酒文化傳承源遠流長,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釀酒技術真正上升到國家技術層面,受到重視并得到大發(fā)展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白酒迎來了技術創(chuàng)新與技術規(guī)范高峰期,當時的骨干企業(yè)山西汾酒和瀘州老窖做了最早的技術鋪墊工作。甚至一度在1959年由輕工業(yè)出版社出版了濃香型白酒第一本釀造工藝書《瀘州老窖大曲酒》,樹立起濃香白酒最早的“行業(yè)標準”,并以此指導當時全國約300多家曲酒廠的生產工作。但客觀而言,由于當時白酒檢測技術與市場標準都沒有建立起來,所以真正的香型概念還很朦朧,更多突出的是企業(yè)形象,諸如“瀘香型、汾香型、茅香型”等等。
真正推動國家層面香型權威標準建立的是自1952年的5次全國性名優(yōu)白酒品評會,這些會議在當時的影響與分量絲毫不亞于后來權威的“國家標準”,甚至直接影響到現(xiàn)在許多消費者的認知。
值得關注的是,在1952年的第一次評酒會上,“四大名酒”中汾酒、瀘州老窖和茅臺分別奠定了此后中國清、濃、醬三大基本香型戰(zhàn)略基礎,而西鳳則是以“其他香型白酒”位列其中,成為最早兼香型白酒的代表。而進入60年代,白酒標準開始從企業(yè)標準走向地方標準,白酒重度產區(qū)川黔積極推動相關地方性標準的出臺。
在第三屆中國名酒評比會上,評比更加科學規(guī)范,香型也成為白酒能否進入到中國名酒序列的重要指標,可以說從第三屆開始,建立以香型為前提的體統(tǒng)白酒品評理論,并在日后不斷完善。而在后來的第四屆評酒會上,新、老八大名酒實現(xiàn)匯合并交叉形成了著名的十大中國名酒,又加上四川郎酒、湖北黃鶴樓以及柔和型濃香型酒的代表江蘇雙溝,中國名酒以香型為代表進入到十三大名酒序列。在最后的一屆評酒會上,隨著濃香型白酒宋河、沱牌,醬香型白酒湖南武陵,清香型白酒河南寶豐進入到名酒陣營,使得白酒最終定格“十七大名酒”,其中濃香型白酒占據(jù)9席,清香、醬香型白酒各3席,小眾香型鳳香型白酒與董香型白酒各占1席,白酒行業(yè)的大香型格局基本成型。
此外,進入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白酒香型國家標準的制定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一些認知比較廣泛的香型,如濃香型和清香型,首先實現(xiàn)了國標的統(tǒng)一。如今,具有國家標準的香型共有10種,都經(jīng)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雙重認證與權威發(fā)布;具有地方標準的香型有2種,具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有一種。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中國酒業(yè)協(xié)會也依據(jù)相關國標香型監(jiān)制出中國白酒標準樣,成為行業(yè)愛酒人士收藏品鑒的首選。
類別 |
類型 |
首次發(fā)布時間 |
實施時間 |
起草單位 |
其他代表企業(yè) |
國家 標準 |
濃香型 |
1989年3月31日 |
2007年5月1日 |
宜賓五糧液、江蘇洋河 |
劍南春、水井坊 |
清香型 |
1989年3月31日 |
2007年5月1日 |
山西汾酒 |
河南寶豐 |
|
醬香型 |
2007年8月10日 |
2011年12月1日 |
貴州茅臺、郎酒、茅臺習酒公司、山東云門酒業(yè) |
珍酒、國臺等 |
|
濃醬兼香型 |
2009年4月14日 |
2009年12月1日 |
湖北白云邊、黑龍江玉泉酒業(yè) |
|
|
鳳香型 |
1994年2月4日 |
2007年7月1日 |
陜西西鳳酒 |
|
|
芝麻香型 |
1995年12月5日 |
2007年7月1日 |
山東景芝酒業(yè) |
扳倒井、江蘇梅蘭春、乾天酒業(yè) |
|
米香型 |
1989年3月31日 |
2007年5月1日 |
廣西桂林三花 |
|
|
老白干香 |
2004年12月14日 |
2007年7月1日 |
衡水老白干 |
重慶江津酒廠 |
|
特香型 |
1997年6月20日 |
2007年7月1日 |
江西四特 |
|
|
豉香型 |
1996年4月10日 |
2007年7月1日 |
太吉酒廠、九江酒廠、順德酒廠 |
|
|
地方 標準 |
小曲清香型 |
2008年3月16日 |
2011年12月1日 |
云南玉林泉酒、貴州盤龍酒業(yè) |
|
董香型 |
2008年8月25日 |
2013年12月1日 |
貴州董酒 |
|
|
地理標志 產品 |
牛欄山 二鍋頭 |
2007年12月13日 |
2008年5月1日 |
北京順鑫農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牛欄山酒廠 |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瀘州老窖這個企業(yè),它主要參與并起草由中國輕工業(yè)聯(lián)合會提出的《濃香大曲》標準。
小眾香型澎湃成長
除國家標準白酒香型外,近年來非國標白酒香型也呈現(xiàn)出爆發(fā)性增長勢頭。如果說國標香型是白上而下地“光環(huán)加身”的話,那么這些“江湖之外”的小眾香型則是強調自下而上的市場性認知,它們更多的是區(qū)域消費者的普遍認知和酒企工藝上的自我努力與突破的結果。典型代表有湖南酒鬼酒的馥郁香型、河南仰韶的陶香型、遼寧道光廿五的陳香型、沱牌舍得的潤香型、廣州一線天酒業(yè)的蜜香型、河南宋河的白然香等等。
當然,排除酒企自我炒作的嫌疑,酒企之所以強化對香犁的重視,這與近年來日趨競爭激烈的白酒行業(yè)形勢密切相關。隨著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到來,消費對稱性大大增強,自然消費者的“選擇”增多,過去行業(yè)內簡單的“概念復制”已經(jīng)越來越難讓消費者真正“買單”。白酒企業(yè)中特別是那些品牌力相對積淀不厚的成員,唯獨創(chuàng)新,唯獨足夠的差異化才能實現(xiàn)業(yè)績的新增長。創(chuàng)新無所不包,但是工藝上的突破很難,即便工藝上有創(chuàng)新,但如何以一種消費者可理解、可感知的語言方式傳播出去同樣是個考驗。洋河以綿柔濃香的香型差異成就了藍色帝國,構建出鮮明的消費壁壘,其他酒企如果僅停留在概念的簡單抄襲這么低的層面,自然無法同日而語。
所以總結過去酒企的輝煌成就,借助名酒評選的品牌紅利成就了一批企業(yè),許多所謂的“名酒”都借勢擴張市場版圖;借助產區(qū)背書成就了一批企業(yè),典型川黔板塊的許多企業(yè)就受益于此,這也是后來的黃淮名酒帶拼命強調產區(qū)性的重要原因。而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可能香型資源的商業(yè)價值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開發(fā),以白酒香型為鮮明標志建立起來的一套差異化的品牌訴說體系將會爆發(fā)出極大的生命力與市場張力。
當然香型資源是一把“雙刃劍”,壁壘一定也是有正反方面作用的,一方面遏制了其他香型競品的市場進入,另一方面也直接阻礙了本香型產品的對外擴張。包括汾酒、西鳳在內的酒企,消費者香型適應性培育工作始終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品類的突破也是一個長期的事情,直到現(xiàn)在相比濃香的大版圖依然占比很小,而對于上述提到的小眾的成長型香型,首要工作就是“占位”,強化品牌故事,構建起整套香型的邏輯關系,同時通過行業(yè)權威專家的背書、第三方媒介廣泛傳播出去,只有通過這種靈活的方式才能實現(xiàn)“小香型、大突破”的品類占位,才能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曲線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