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近來本土葡萄酒行業利好連連,但葡萄酒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影響市場信心,業內人士對本土葡萄酒與進口葡萄酒“對抗賽”的勝算表示質疑。
昨日,“佳節配美酒買干紅葡萄酒送劍南春五糧液”、“買葡萄酒滿399元送價值69元酒杯兩只”、“加29元得69元葡萄酒”這樣的廣告出現在各大電商平臺上,為“中秋檔”最后一波銷售潮努力吆喝。盡管近來本土葡萄酒行業利好連連,但葡萄酒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影響市場信心,業內人士對本土葡萄酒與進口葡萄酒“對抗賽”的勝算表示質疑。
網絡熱賣品種大多是進口酒
記者登錄幾大酒類電商網站看到,大多數熱賣的葡萄酒品種都是進口酒,價格從一百多元到三四百元不等。一個大型酒類電商網站甚至以59元的低價銷售一款原來定價118元的法國拉奧爾勃艮第干紅葡萄酒(750ml)。“進口葡萄酒的口碑一直好于本土葡萄酒,一旦進口葡萄酒打‘價格戰’,本土葡萄酒恐怕難以招架。”一個葡萄酒銷售人員稱。
1919供應鏈管理公司總經理蔣常宇告訴記者,目前進口葡萄酒的增量和增速明顯高于國產葡萄酒。有統計表示,2015年國產葡萄酒銷量:進口葡萄酒=6.5:3.5,但就1919的渠道銷售統計,國產葡萄酒的銷量不到進口葡萄酒的1/3。
據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葡萄酒進口金額20.4億美元,同比增長34.3%。2016年上半年,中國葡萄酒進口金額為11.9億美元,同比增長27.8%。同時,2006~2015年年均進口額增速為34.6%。
區別主要在哪里?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認為本土葡萄酒工藝以及品牌、傳播都比進口的差很多,“整個市場的進口葡萄酒有七成,本土的只有三成,而且前者占據了高端市場。”從消費結構看,沿海發達地區以進口葡萄酒為主導,而內地市場以本土葡萄酒為主導。
本土葡萄酒企業全面發力
在朱丹蓬看來,目前本土葡萄酒市場還是處于“群龍混戰”的狀態,雖然很多白酒企業也開始進軍葡萄酒板塊,但葡萄酒只是它們多元化經營的結果,“還是要依靠專業葡萄酒企業來拉動中國本土葡萄酒的產業結構和高度。”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進口酒都是好酒。有業內人士透露,進口葡萄酒的經營企業隊伍處于非常不穩定狀態,進口商年淘汰率高達50%,而進口酒市場良莠不齊,此前遭遇庫存問題就是因為部分差的進口葡萄酒口感、質量不高。本土葡萄酒則沒有什么庫存問題,一是產量以銷定產,二是很多經銷商不敢輕易存貨。
“本土葡萄酒其實并不便宜,因各種成本和風土原因,同樣品質的酒,國外的釀造成本通常要比國內便宜很多。”蔣常宇告訴記者。
不過,記者了解到,目前部分地區的葡萄酒原材料收購價大幅下跌,有報道稱部分價格甚至“腰斬”,朱丹蓬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市場的信心和渠道的積極性有可能受打擊,產品利潤、運營狀況有可能遇到瓶頸。”
業內人士分析,本土葡萄酒企業近年其實已全面發力。近日中國食品向隆華集團出售君頂酒莊及君頂酒業連債務,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國食品將集中全力發展葡萄酒業務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