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后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菖蒲酒等習俗。
菖蒲酒是以菖蒲為藥料、以白酒或黃酒為原酒制成的一種藥酒。菖蒲是生長在山澗溪流旁的一種名貴藥材,主產于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具有開竅、理氣、驅風、活血等功效。早在先秦時期,《神農本草經》、《周禮》等古籍中,就有關于菖蒲藥用價值的記載。以菖蒲浸酒,在明代最為盛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風,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 。
古人為什么要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呢?原來,古代認為五月是“惡月”。《荊楚歲時記》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的記載。既是“惡月” ,便要尋求辟惡祛邪毒的方法。到了宋代,名貴藥材菖蒲被道家視為“辟邪之物”,故明清之際,飲菖蒲酒辟邪的風氣大為盛行。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及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記勝》均有關于菖蒲酒的記載。由此看來,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
過端午節,是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也形成了眾多相異的習俗,如有的地區要戴香包,有的地區吃粽子,有的地區飲雄黃、菖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