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運林,男,1933年10月出生,1949年9月就讀于廣東省立興寧高級工業技術學校化工專科。1951年志愿參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預備醫院衛校畢業。戰爭結束后,以調干生的身份帶薪在食品工業部廣州糖酒工業學校化工科酒精及酒類釀造工業專業學習,1956年7月畢業后分配在廣東輕工業學院中專都任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編寫了《白酒制造王藝學》、《白酒生產檢驗法》、《配置酒》等教材,1960年至1962年兼任釀造專業科主任,1962年調興寧酒廠工作,歷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王程師。1990年任副廠長,1983年任廠長至退休。
當年的何運林由于人事調整,到興寧酒廠工作后,長期不忘振興廣東的釀酒事業,積極培養人才,將有關釀酒知識、科技成果、生產經驗,匯編成文,刊發于國家期刊。此外,根據廣東釀酒技術協作組的需要,先后編寫了許多教材,同時還被廣東釀酒技術協作組邀請主辦了多期釀酒技術人員培訓班,為當時釀酒行業培養大批技術骨干。
早在1962年底,何運林調進酒廠時,珍珠紅酒生產還是處于萌芽狀態,質量也比較差,年產量只不過幾噸。何運林以一個科研人員的特殊嗅覺發現他的發展前途可與國家同類型黃酒《福建龍巖缸酒》相比,并主動請求承擔這一科研項目的攻關工作。在其他技術人員的密切配合下,以色、香、味、體諸方面堅持試驗,經過十七年的精心研制,反復鑒定,于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評為國家優質酒,遠銷港澳、東南亞、西歐等國家和地區。1983年全國優質食品評比中位列甜型黃酒第二名,198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全國評酒會上榮獲銀杯獎,1987年11月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黃酒節榮獲特等獎,為省、地、縣贏得了榮譽,為企業經濟的振興開創了新局面。珍珠紅酒的產量也從過去的二十多年一直在200噸左右徘徊躍至1987年的2000多噸。當年的何運林,滿腔熱血,不但研發新工藝米酒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還改革黃酒煎酒設備、工藝,變直接火炙酒為間接式黃酒殺菌劑煮酒,除進一步提高質量外,還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當時特獲梅縣地區科技成果三等獎。改革貯酒設備,提高廠房利用率10倍以上,同時徹底改變了廠里雜亂現象和質量不穩定、占據廠房面積、嚴重阻礙產量增長的問題,還減輕了體力勞動,為黃酒生產機械化邁進了一大步。改革蒸煮設備雙立式連續蒸飯機的實現,不僅減輕了體力勞動,還提高了功效5.4倍,節煤41%。后來,又用棉餅磁棒雙吸過濾器解決白酒降度混濁和甜型黃酒清亮度問題。
變廢為寶,一舉兩得回收二氧化碳,僅此一項每年為企業增收20萬元以上;為使得產品有較強的競爭能力、適應市場的變化,在抓好珍珠紅紅酒的同時,發展適銷對路的新產品齊昌白酒(齊昌玉液)。后來此酒成為酒廠的主銷產品。
按道理,人們退休后,一般都是清閑地安度晚年,可是,何老卻仍然繼續堅持工作來充實著自己的人生。
1990年3月至1991年12月,協助廣州番禺市釀酒廠進行8000升/日食用酒精蒸餾設備的設計、安裝、試產和投產工作。經國家輕工業部技術工作組驗收合格,發給食用酒精生產許可證。
1992年3月至1993年8月,受聘于廣東肇慶市鼎湖區政府,協助興建年產3000噸小曲米酒機械化五產設計,設備加工、安裝、試產,直至正常生產工作,出酒率和質量均達到國家要求。
1993年9月至1995年12月,受聘于廣東客家釀酒總公司,為客家釀酒產量的增大和質量的提高做出一定的貢獻。客家釀酒1995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國家名酒稱號。
1998年,為廣東惠州酒廠設計年產糯米酒2000噸的方案,并提出較先進的工藝流程及生產設備圖紙。
1999年3月至7月,為番禺龍輝酒業有限公司日投大米6噸生產豉香型米酒提供了工藝規程,全套生產機械設備及職工培訓等工作。
2003年12月,為梅雁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線天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提供了年產小曲米酒一線天1000噸生產設備概算。
2004年6月,開始與高級工程師陳沛民合作為龍門縣南昆山農產品投資有限公司龍泉酒廠提供撰寫年產飲料1000噸可行性報告,并已實施,現已轉入正常的生產。
2003年4月,被深圳市酒類行業協會聘為名譽會長、酒品鑒評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此外,還為豐順縣甜玉米酒廠、河源市黃田酒業有限公司等酒廠進行了不定期的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工作。
黃酒既然在營養價值和用途等方面要比啤酒、葡萄酒都高出一籌,何運林認為黃酒到現在還未占領主要市場,廣東黃酒工業無論在產品結構、品種和質量上,都存在許多薄弱環節:一是規模小。除幾個老黃酒生產廠外,大部分企業年產量還停留在200噸以下,少則幾十噸,甚至幾噸。二是產品單一。三是產品檔次低,包裝簡單。四是企業散,難于形成合力。除此之外,廣東黃酒近幾年來市場銷售不穩定,主要原因是缺乏宣傳。產品對市場的占有程度,是與產品質量有關,但“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品牌的知名度,對市場具有更深刻的影響,品牌的宣傳能取得相應的知名度,在市場上就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當記者問到下一步對于廣東黃酒的復興應該考慮哪些問題,如何加快廣東省黃酒工業發展步伐時,何老按當前的客觀實際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1.加大宣傳力度,主動引導消費。
2.要以科技為先導,不斷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機械增加科技含量。
3.黃酒產品的色、香、味和包裝要有創新、上檔次。
4.確保品牌產品的質量和聲譽的基礎上,爭創新品牌、新品種。
5.大力開發研制國際市場前景好、技術水平高、質量優的新產品。
6.加強技術人才的培訓工作。
何運林一生熱愛本職工作,以民族工業為己任,從事釀酒工業五十年來,碩果累累。
1982年被評為梅縣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標兵,1983年榮獲國冢輕工業部授予的全國輕工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1993年中國黃酒學會特授予“中國黃酒博士”稱號。2006年3月,被評為廣東酒業30年技術精英。
第三、四屆全國評酒委員會委員;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國家優質食品獎評選委員,先后被評選為興寧縣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廣東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廣東省質量管理協會理事;中國黃酒學會理事;廣東省黃酒學會會長。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