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1939年4月24日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研究員。1964年9月,從無錫輕工學院食品系發酵專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分配到貴州省茅臺酒廠一直從事茅臺酒的生產技術、科研、質量及管理工作。現為貴州茅臺酒廠名譽董事長。
季克良是一個既儒雅又謙和的老頭,這種骨子里的儒雅和謙和,讓人在肅然起敬中又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難怪茅臺集團執意要讓滿頭銀絲的季總“義務”代言國酒形象。確實,還有誰比他更合適呢?!
而與季克良探討財富與人生的話題,聽他真情講述自己70余年歲月中的酸甜苦辣,更是一種有益的啟迪。對于財富,季克良是一個很淡泊的人,他說:沒有錢不行,錢多了也不是好事。他認為,知識和技能才是終身的財富,是綁架不去也偷不走的。他最常提起的一句話就是:吃虧為福!
季克良與茅臺有著密不可分的人生軌跡,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一個外地大學生到貴州大山里擔當技術重任的苦與樂,一個遠離父母親人的男兒不能盡孝的哀傷,一個血脈已融進茅臺這片熱土中的“國酒人”的從容與沉靜……
談起自己的財富觀,季克良的話既通俗又簡潔:“沒有錢不行,錢多了不是好事。”
確實,無論是對集體還是對個人來說,沒有錢就沒有基本的生產生活保障:古人云:“倉廩實,方知禮節。”大家肚皮空空的,還談什么文明和禮儀。所以要大力發展經濟,千方百計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增加國家的收入。
季克良的心里有這樣一組數據:1998年茅臺酒的銷售收入是8個億,利稅4個億,上繳國家稅金2.5億元;2008年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利稅合計85.21億元。
“大河漲水小河滿,現在茅臺的職工收入達到了小康水平,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廠里發的。”季克良說,“如果沒有錢,我們也就不能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
談到自己,季克良笑了:“我在家里是不管錢的,錢多了,我感到是個負擔,因為我和老伴穿衣服都很樸素,又沒有別的嗜好。對于子女來說,錢多了反而會害了他們,弄不好兄弟姐妹間會反目成仇。”
“因此,對于個人來說,錢多了并非好事,尤其是來路不正的錢。”季克良說,“其實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就是事到臨頭不容易保持清醒。不少貪官污吏就是因為錢多了,生活奢靡、腐化墮落,最后走上了不歸路。”
對于自己的一雙兒女,這位茅臺酒廠的靈魂人物完全是一副淡泊隨緣的模樣。他說:“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一般的才就可以了。”
他解釋道,茅臺鎮過去的教育水平比較低、環境比較差,女兒讀了個大專,兒子讀了本科,我覺得孩子們已經盡力了。
“按照黨對干部的要求,我要求他們不來摻和茅臺的事,甚至不希望他們回來。”
“錢多了,不要去賭、去包養情婦,而應該去努力學習,去鉆研業務,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這是小偷偷不了,壞人也綁架不走的,是終身受用的‘永久牌’財富。”季克良語重心長地說。
季克良說:“在茅臺這么多年,我對國家的錢是比較節約的,并且一直努力和大家一起去創造財富,改變茅臺的面貌。”
“我為什么要留在茅臺這么多年,首先要感謝黨的教育。這是發自內心的,決不是套話。”季克良真誠地說,“我們這一代人是黨培養的,是黨一手培養了我,從中學念到大學都靠助學金,我怎么能討價還價?祖國需要是我的第一志愿,這在當時決不是一句空話。”
1964年9月,季克良和未婚妻徐英一起離開校門,千里迢迢來到茅臺酒廠。當時季克良只有25歲,他和未婚妻是第一批分到茅臺酒廠的大學生,也是廠里有史以來學發酵專業的兩位大學生。作為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這對年輕人深感責任重大。
“是茅臺成就了我,是茅臺的事業成就了我。”季克良充滿感情地說。
“1964-1966年,我參加了輕工業部主持的茅臺酒試點研究,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因此,如何理論聯系實際,揭示茅臺酒傳統工藝的神秘,成了我畢生的追求。”季克良說。
從進入茅臺的第一天起,季克良就發現,茅臺酒的制作工藝確實和書本上的大不一樣,有很多神秘的地方,很吸引入。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季克良跟班作業,深入第一線仔細觀察,投料、蒸煮、制曲、堆積發酵,每個環節都虛心向老師傅求教。一年以后,在全國首屆名白酒技術協作會議上,茅臺酒廠的代表宣讀了由他總結整理的茅臺科研組成果論文——《我們是如何勾酒的》。論文回答了為什么要勾兌和如何勾兌的問題,這在當時國內尚屬首次,是中國白酒生產工藝史上第一次成形的科學理論,在白酒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此后,1974-1979年,季克良撰寫的一篇篇關于如何提高茅臺酒質量的研究論文相繼出爐:《提高茅臺酒質量的點滴經驗》、《提高醬香型酒質量的十條措施》、《白酒的雜味》、《茅臺酒的電導與老熟》、《加強企業管理和提高產品質量》等,對茅臺酒的質量提高和規范化生產起到了關鍵作用。如1974年撰寫的《提高茅臺酒質量的點滴經驗》,對高溫堆積、高溫入池、延長窖底發酵時間等茅臺酒釀造工藝提出了具體要求,得到了全廠干部和工人的高度評價和普遍肯定。1979年撰寫的《提高醬香型酒質量的十條措施》,對茅臺酒用曲、制曲、水分等問題做出了科學界定,使茅臺酒生產工藝更加科學、合理和規范。而《白酒的雜味》、《茅臺酒的電導與老熟》、《加強企業管理和提高產品質量》等多篇論文,則最先提出了茅臺酒芳香主要源于釀造工藝、釀造原理必須與自然條件結合的觀點。
1981年,季克良被任命為茅臺酒廠副廠長,分管技術工作,他起草并在全廠推行《茅臺酒生產操作作業書》,使茅臺酒廠的生產開始步入正規化軌道。1983年,他起草了《茅臺酒標準》,獲得了貴州省優秀標準二等獎;1985年,他成為茅臺酒廠歷史上第一位正廠長總工程師,組織、參與完成了國家輕工業部下達的《大容器儲酒試驗》;根據市場形勢和消費潮流,他提出了“投產一代、研制一代、構想一代”的戰略目標,領導廠科技人員開發新產品,加快科技更新,研制出39度、43度低度茅臺、茅臺威士忌等系列產品,使茅臺酒從單一產品形成了多品種系列。其中39度茅臺酒在1986年通過了國家鑒定,43度茅臺酒于1991年通過了省級鑒定。
1998年至今,茅臺酒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等經濟指標和綜合實力今非昔比。1999年12月22日,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八家股東組成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季克良擔任第一任董事長。目前茅臺酒已經突破10000噸。2001年8月茅臺酒廠股票上市,使國酒茅臺進入了跨越式發展軌道。如今,茅臺集團是全國512家重點企業和全國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之一,在白酒行業的銷售收入由過去的第七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二位,并一直保持至今,人均利潤保持第一位。2003年,茅臺集團開始實施“啟動新萬噸茅臺酒工程,打造百億茅臺酒集團”的世紀新戰略,2008年,公司提前實現銷售收入上百億,茅臺酒產量達到20000噸的戰略目標。
“年輕時因家庭困難,我一直想離開茅臺,申請寫了20年,始終沒獲批準。”季克良坦言,“但現在,我的命運已緊緊和茅臺聯系在一起,趕也趕不走了!”
季克良25歲到茅臺,至今已整整45年。人生能有幾個45年呢?
“那時候,茅臺酒廠完全是一個山旮旯里的手工作坊,交通條件很差,工廠的生產生活條件也很差。從搬運原料、投料、蒸煮、制曲、堆積發酵到包裝,全靠手工操作。不少工人家里為了改善生活條件,還得自己養豬種萊。”季克良回憶道。
不過,農村窮孩子出身的季克良,并不害怕吃苦。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上的苦,他都能承受,并能從中找到樂趣。
然而,特殊的身世,對養父養母和親生父母不能盡孝的苦衷,常使年輕的季克良有家國不能兩全的痛苦。“我養母是1967年去世的,生母是1970年去世的,當時,養父生父都70多歲了,孤零零的沒人照顧。當初養父母領養我,親生父母關照我,兩家全力供我讀書,當然是希望老有所養。”季克良補充說,“我的兩個哥哥比我大20多歲,我又是家里唯一走出農村吃皇糧的,老人們都希望我回去照顧。”
談起自己的養父母和親生父母,白發蒼蒼的季克良依然滿是赤子之情,有很深的遺憾和內疚。如果說此生還有什么最讓他難過的事,那就是對老人們不能盡一份孝心,不能在他(她)們生病時守護一旁,不能為他(她)們端水喂飯,報答養育之恩。
“養母過世了我才趕回去的,那時從茅臺趕回南通鄉下,要五天五夜。親生母親病重時,還趕回去照顧了一個禮拜,但老人家已經失去知覺了。我親生父親去世是1983年,當時剛宣布我當廠長,廠里實在太忙,就沒有回去。養父是1988年過世的,也只能趕回去為老人家操辦后事。”說起往事,這些難解的心頭之憾,滿頭銀絲的季克良忍不住眼圈發紅。
但是,季克良說:“茅臺酒是搬不走的,離開茅臺鎮就出不了茅臺酒,這個觀點有科學依據,我曾通過新華社發過通稿。事實上,當時有關部門也在貴州遵義的其他地方進行過近十年的試驗,最后也不成功。因此,作為食品系發酵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能到茅臺這個地方破解茅臺酒的制作之謎,是一種榮幸。”
“茅臺人也好,貴州人也好,輕工廳也好,對我這個外省人都很好。”季克良回憶說,“20世紀70年代中期,王朝文當省長時,對我說‘老季,委屈你了!’鄒開良當黨委書記時,專門到江蘇農村去看我的父親,想動員我父親來貴州居住。20世紀80年代,輕工廳廳長邱棟臣也到我老家農村去看我父親。”
季克良還有兩件事難以忘懷:一是剛到茅臺不久,飯票被偷了,是工人們三兩二兩地給這個外省小伙子湊的飯票。有的工人看到他喜歡吃紅苕,只要食堂有紅苕,就勻給他。二是2001年他的腳受傷住院后,很多老工人聞訊去看他。聽說他的傷重,有的工人還流淚了!
正是貴州人對人才的這份熱情,正是茅臺人對一個外省大學生的厚愛,正是茅臺這片熱土的神奇,最終留住了季克良,使他也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茅臺人,從此與赤水河、與茅臺鎮的父老鄉親們融為一體。因此,季克良在談到自己最快樂的兩件事時,除了2003年茅臺酒實現萬噸產量外,最高興的就是看到茅臺酒廠的退休女工們在一起跳舞、打麻將。這些年輕時吃了不少苦的退休工人們,晚年能過上如此快樂悠閑的日子,是他最大的欣慰。
如今,這位外省大學生已成長為中國白酒行業的參天大樹,是全國第四屆、第五屆評酒委員,中國白酒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輕工企協常務理事,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貴州省七屆政協常委、八屆人大代表、第八次黨代會代表,全國第十一屆人大代表。1990年獲貴州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1991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知識分子.1992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同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被評為全國食品工業優秀企業家、中國商界十大風云人物;1999年1月獲貴州省首批有突出貢獻的省管專家稱號;1999年4月獲貴州省國有企業有突出貢獻的經營管理者稱號等。
“我首先是消費者,其次才是生產者。”季克良說,“我希望自己購買的東西物有所值,不能有受欺騙的感覺。”
正是懷著這樣的理念,作為茅臺酒系列開發的領頭羊之一,釀酒大師季克良時時處處設身處地為消費者著想。他提出并著手開發年份酒,堅持要拉開檔次,只生產15年、30年、50年、80年的“陳年茅臺”系列酒。他說:“我們不搞10年、20年的茅臺酒,因為食品這種東西,時間間隔短了,消費者不易區別。我們要為消費者負責,要有做酒、做食品的誠信,要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
茅臺酒雖貴為國酒,1915年一舉奪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后,頻頻問鼎國際獎項,是與白蘭地、威士忌并稱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的世界級品牌。2001年又申報“原產地域保護產品”成功,成為全國白酒行業中唯一獲此殊榮的白酒,同年申報有機食品認證成功,使茅臺酒獲得了通向世界市場的通行證。但是,季克良認為,即便有強大的品牌依托和壟斷產品優勢,依然必須時時刻刻把消費者視作上帝,品質上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放松。酒廠堅持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按ISO9002國際標準,建立了從原料、釀造生產、檢驗、出廠、售后服務全過程的質量保證體系,有效地保證了品質。
對于消費者最為關心的茅臺打假問題,這位中國白酒界的權威教大家一個比較簡單的鑒別方法,他用五句話來總結茅臺的與眾不同: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長。季克良說:“‘空杯留香長’最關鍵,第二天還能聞到香味。就怕貨比貨,這點消費者可以與其他白酒做比較。”
對于消費者關心的另一個話題——健康茅臺,季克良興致勃勃地說:“《本草綱目》就提到過這一點,適量喝點酒對身心有益,它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中國不是有很多藥酒嗎?有很多藥酒直接就有治病的輔助療效。一些老一輩革命家說過,茅臺酒能治百病。雖然這話有點夸張,但說明茅臺酒名聲很好啊!鄧穎超專門留過一張條子給秘書:‘總理今晚回來后或吃晚飯的時候,請他吃點茅臺酒。’鄧穎超對別的酒可沒說過這樣的話,夫人留條請丈夫喝酒,這也是我從來沒有聽過、見過的。”
季克良介紹,健康茅臺的提法是有科學依據的。一是茅臺酒酒精濃度在所有蒸餾酒中最合理,53度上下時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親和力最強;二是茅臺酒的酸度是其他名白酒的3~4倍,而且主要是乙酸和乳酸,這兩種酸有益于人體健康;三是茅臺酒屬高溫接酒同時要經三年以上的貯存,酒中揮發物質少,不易揮發物質多,對人體刺激小,飲后不上頭,空杯留香持久;四是茅臺酒中酚類物質是其他白酒的3~4倍,而酚類物質對防止、治療心血管疾病有好處;五是茅臺酒由各種香型、酒度、輪次、酒齡的酒勾兌而成,不允許添加其他任何物質;六是茅臺酒工藝特殊,同批原料要經二次投料、八次加曲、攤涼、堆積、入池發酵,七次取酒,九次蒸烤,三年以上貯存,是取高梁之精、提小麥之魂的精品;七是茅臺酒可能有藥物成分有利治病,這一觀點在多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中已得到證實。
季克良坦言,對于茅臺酒的科研,仍然存在許多懸而未決的課題。如國酒茅臺的物質構成特別是香氣香味物質到底是什么,茅臺酒廠的微生物群體對國酒茅臺品質形成有什么關系等。近年來國內外專家研究還發現,國酒茅臺能夠誘發人體肝臟分泌金屬硫蛋白,可以干預和延緩肝臟的纖維化,但酒體中什么物質在起關鍵作用,仍是一個待解之謎。
1981年,任副廠長;
1983-1985年,任廠長;
1985-1986年,任總工程師(正廠級);
1991-1996年12月,任廠長兼廠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茅臺酒2000噸/年擴改建工程副指揮長;
1997年1月至1998年5月,任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總工程師;
1998年5月至2004年8月,任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
2004年8月起,任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其中1999-2000年曾兼任貴州茅臺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買一本書,送一份貴州都市報,為普安的孩子獻一份愛心”。2011年8月18日,貴州都市報和杭州都市快報、我國著名茅臺藏家趙晨先生共同發起的義賣簽售活動亮相酒博會8號館,成為酒博會當天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茅臺集團公司董事長季克良到場“吆喝”、全國各地白酒藏家現場“站臺”,以及眾多參會者的踴躍愛心,讓此特展位成為8號館人氣最旺的展臺。
2011年8月18日上午9點半左右,滿頭銀發的季克良先生走進8號館。“趙晨,恭喜啊,我是特意來看你的,謝謝你為貴州酒文化做的宣傳”,一進展館,這位7旬老人便與趙晨緊緊握手,隨著季老的現身,參展人員、記者、參觀者更是將本報義賣特展位團團圍住,甚至有人干脆拿出剛買的新書《趙晨說藏酒——茅臺篇》遞向季克良,“季總,請幫我簽個名”,季總笑著拒絕說,“還是請趙晨簽吧!”
隨后,趙晨當起了向導,帶著季老參觀了特展位里的茅臺酒百年珍品展。老人圍著展位細細觀看,眼里流露出一份欣慰和自豪。這時,記者擠上前去,遞上當天對季克良先生的專訪報道,他謙和地說:“我今天早上已經看到了,非常好,謝謝你們”。參觀完后,季總不忘遞上自己買的書說:“趙晨,幫我簽個名吧”,趙晨恭敬地簽好名后將書遞還,季老接過書再次握緊趙晨的手說:“小伙子,再次恭喜你,加油!”
2011年3月8日晚七點,全國人大代表、茅臺集團董事長、總工程師、黨委副書記季克良,中國銀行行長、副董事長李禮輝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季克良積極回應了全國聽眾、網友提出的關于茅臺價格調控、知識產權保護、打假維權等問題。
面對茅臺酒為何要漲價這一熱點問題,季克良表示,上調茅臺酒的出廠價,主要是為了兼顧國家、企業、消費者、經銷商和投資者五方面的利益。一個企業、一個品牌、一個產品要長久的發展,就必須考慮消費者的利益,所以我們在提價的同時又實行限價令。很多經銷商也很配合,因為他們認識到為了長遠的利益,現在限價對他們是有好處的,因為價格比較適宜,消費者群體會擴大,今后茅臺酒的量上去了,他們可以賺更多的錢。所以我們提價也好,限價也好都是對的,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
當問到,既然提價讓各方得益,茅臺酒為什么不一直漲下去,漲到一個更高的價格?季克良回答,價格是一個雙刃劍,茅臺酒畢竟是一個消費品,不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雖然茅臺酒是中國最好的白酒,是世界上最好的蒸餾酒,但是一定要考慮消費者的利益和承受能力。要讓老百姓能夠買得起茅臺酒,所以不能一直漲下去。
節目中,季克良還與李禮輝就如何打造百年品牌進行了溝通交流。雙方表示,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品質才是企業成長的重要力量,有了品質就有了品牌,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場,并希望茅臺集團和中國銀行能共同走向國際市場。
季克良還就近年來茅臺集團打假維權工作作了介紹并呼吁廣大消費者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假茅臺”不超過5%
對于季克良來說,無論是見到各級領導、其他代表委員還是媒體記者,“漲價”和“假酒”都是繞不開的兩個話題,這也使得他成為了今年兩會最受關注的代表委員之一。在百度“兩會代表熱搜榜”上,季克良以279951次的熱度排名第五,也是排名最高的企業家。
“茅臺此次提價的幅度是20%,確實不小,但是漲價主要調整的還是經銷商的利益。”季克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因為我們在漲價的同時,實行嚴格的限價措施,以保證消費者能夠以959元的價格買到最為暢銷的53度茅臺酒。”
季克良表示,漲價的決定從長遠看,對于國家、投資者、企業、消費者和經銷商五方面都是有好處的。“漲價使企業利潤增加,當然也會增加國家稅收和投資者收益。由于有限價措施,不允許經銷商加價,消費者購買的價格實際上是比提價以前還要低的,并沒有增加消費者的負擔。”
過去經銷商的毛利率太高,是茅臺此次推出“限價令”的主要原因。“雖然,經銷商的利益受到了一些調整,但是從長遠來看,更多消費者愿意購買,銷量上去了,利潤自然更有保障。”季克良說。
目前,茅臺一級銷售渠道主要有茅臺專賣店、經銷商及特約經銷商,但是對于一些二級銷售商,限價令無法約束,所以季克良建議消費者盡量到一級銷售渠道購買,既可以保真,又不用遭遇加價。
至于假酒,季克良表示:“假酒確實有,但絕對不像市場上講的有這么多。”
“過去五年,國家查處的假茅臺酒共計350噸左右,而我們同期的銷售量是4.5萬噸以上,也就是查獲的假酒占總銷量的不到1%。考慮到沒有查到的假酒以及其他各種因素,我認為在市場上流通的假酒絕不會超過5%。”他說。
除了到正規渠道購買,季克良還建議消費者一定要主張自己的權利,一旦發現買了假茅臺酒,一定舉報。另外就是喝了真茅臺酒以后,最好把茅臺酒的包裝酒瓶、商標等包材毀掉,不給制假者可乘之機。
茅臺增產“急不得”
但是,無論是二級或三級銷售商加價銷售,還是假酒頻現,其根本原因還是由于供給缺口。
季克良表示,茅臺要擴大產能并非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簡單,這是由茅臺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加工工藝、市場變化狀況等一系列因素決定的。“茅臺需要按照科學的速度發展。”他說。
據季克良介紹,茅臺鎮,地勢偏遠、交通不便,但也正是這一方水土才能出產佳釀。茅臺酒廠曾經嘗試過異地建廠,連蓋廠房的磚都是標好編號,然后原樣重建,酒曲、酒罐、工人甚至窖泥都從茅臺運去,但是茅臺上空的微生物群是無法復制帶去的,因此異地無法生產出地道的“茅臺”。
更大的難度來自于茅臺獨特的加工工藝,有很多環節是“急不得”的。茅臺酒的生產要與赤水河水情變化相符合進行“季節性生產”,需要嚴格按照一年一個生產周期,端午踩曲、重陽下沙投料。歷經八次攤晾、加曲堆積發酵和入池發酵,再經過九次蒸煮、七次取酒的復雜漫長過程。
茅臺酒的生產周期很長,至少需要五年,即同一批原料要生產一年,烤的新酒還要放三年才能進行勾兌,勾兌后還要保存一年,以保證不同年份出產的酒有相對統一的口味。
一般的白酒兩斤糧食就能出產一斤酒,個把月最長一兩年就可以完成整個生產過程。而一斤茅臺酒則需要五斤糧食來生產,而且生產周期要長達五年,生產工藝復雜,儲存時間長,所以增產量也會比較緩慢。
在國際上,中國的“國酒”茅臺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一起被稱為世界三大頂級蒸餾名酒。但是,蘇格蘭威士忌有尊尼獲加(Johnnie Walker),法國白蘭地有馬爹利(Martell)、軒尼詩(Hennessy)等世界級品牌,相比之下國酒在品牌上的國際影響力方面就要遜色很多。從某種意義上講,產量是茅臺國際化最大的瓶頸,因為產量連國內需求都無法滿足,國際化的步伐自然受到影響。
面對長期供不應求的市場現狀,季克良表示茅臺已經在盡最大能力調整產量規劃。“我們原來的計劃是‘十二五’期間實現產能3萬噸,‘十三五’達到4萬噸。現在,我們進行了調整,計劃‘十二五’期間要達到4萬噸,‘十三五’要達到5萬噸,把整個計劃整整提前了五年。”他說。而目前,茅臺的年產能在2.5萬噸左右。
茅臺給誰喝?
對于中國人來說,茅臺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酒。因為過去茅臺的產量小、計劃供應,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幾乎遙不可及,很難買到或者難以承受其價格。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茅臺常常都是作為國宴用酒、外交國禮用酒……
“那都是20年前的老調子了。”季克良說,“現在茅臺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了。我就看到過這樣的報道,一個農民工過年回家,為自己60歲的老父親買了一瓶茅臺酒,想讓老人家嘗一嘗真正的茅臺。還有在很多城市里面,婚宴、謝師宴、滿月酒用茅臺來招待賓朋,都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我從來沒有把茅臺定義為奢侈品,因為我們1000元左右的價格,遠遠比不上動輒幾千上萬甚至十幾萬的紅酒和洋酒,就現在中國百姓的消費水平而言,只要不是天天喝,是消費得起茅臺酒的。”季克良說,“我一直的主張都是要讓老百姓喝得起茅臺酒,不要把茅臺酒價格提得很高,這么好的酒就要讓老百姓都能享受才對。”
隨著時代的變化,還有消費者口味的多元化,特別是年輕的消費者追求時尚。“如何讓年輕一代人繼續喜歡中國的白酒,這個擔心是存在的。”季克良說,“啤酒說自己是液體面包、紅酒說自己是液體蛋糕、威士忌說自己是生命之水,能夠喝出健康。我們的茅臺同樣是能喝出健康的,它是有機食品,適量飲用有益健康。”
“這并不是我信口之言,而是經過科學驗證和實踐證明的。而且我們的歷史、品質、品牌絕不比洋酒遜色,甚至還要勝過它們,比如茅臺酒蘊涵的微量成分多達1000多種,這是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外國名牌蒸餾白酒都無法相比的。”他說,“我們要做的就是向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介紹我們自己的好酒,把中國綿延千年的白酒文化傳承下去。”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