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觀智庫發布數據,經歷了二季度和7月份的高增長之后,進口散裝酒終于放慢了增長速度,8月份進口量同比增速由7月份的約90%回落到15.1%。
從2005年開始,進口酒的高增長中,散裝酒占據了重要部分。但是,從201 0年之后,進口散裝酒進入到持續大幅下滑的階段,其進口額在2013年一度被葡萄汽酒所超越,這對于整個中國市場上的進口酒格局造成了巨大影響。但是進入到201 5年,散裝酒重新起勢,成為進口酒中最活躍的部分。中國食土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散裝葡萄酒進口量為46,321,417升,同比上漲41.65%;進口額為32.891,255美元,同比上漲8.94%。而進入到7月份,散裝酒的進口量增速達到90%。專家預期,201 5年全年散裝酒的進口量將會達到40%左右的增幅!這組數據是相當驚人的。
那么在持續下降了5年之后,是什么催生了進口散裝酒的復蘇呢?這個問題跟行業的大勢是密不可分的!
2015年進口酒行業最顯著的特點是大商經營受阻,中型規模的酒商崛起,進口酒運營主體從原來的高度集中,開始逐步走向分散。中型酒商介入不僅僅是原瓶進口,有一大部分是希望做品牌運營,有的甚至是進口散裝酒在國內灌裝。這加速了進口散裝酒的增長。而對于眾多的中國葡萄酒企業來說,調配酒加入一些進口原汁,會極大豐富產品的特色和口感,所以也一直堅持在用。事實上,進口散裝酒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在葡萄酒榨季,進口量一般會比較高,而其他時間,‘進口量會逐步放緩。
一般來說,中國進口酒經歷了三個典型的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國產酒廠開始進口外國的原料酒,按當時(允許調配)的技術標準和各廠內定的工藝加工裝瓶,以本廠品牌出售。第二階段是2004年以來,中國兌現WTO條款陸續降低關稅,由各地進口商在全球采購的原瓶進口酒,以外國品牌出售;少量是中國品牌在外國定制。第三階段是現在,既有原瓶進口,同時又有國內灌裝。按各原產地法律法規與標準釀制,原液進口到中國保稅區,配置中國的包裝材料,以原產地認證的條碼、品牌和標簽,對中國和亞洲市場銷售。
如果我們將進口散裝酒的發展串起來就會發現這些階段性的特征。最初進口散裝酒高歌猛進源自于進口酒的興起和國內廠家的灌裝,另外,消費者對于是進口原瓶還是散酒灌裝沒有太深刻的認知;后來人們將進口原瓶酒當做一種傳播的“噱頭”,似乎原瓶進口才是正宗,散裝酒在這種宣傳下,進口量急劇下滑。現在,一方面有一些組織推動原酒分裝業務:另一方面為了做品牌運營,還有就是提升產品性價比,散裝酒又重新回歸到高增長的狀態。進口散裝酒像坐“過山車”,在不斷增長下滑中體現著它的價值。
其實,一直以來人們對于進口散裝酒都存在著一定的認知誤區。進口散裝酒并非是酒質不好,而是為了節約成本、適應中國市場的一種調整。國葡中心朱濟義主任說,依托保稅港區“境內關外”的特殊地理環境和政策法規,以全球國際價值鏈重組的先進理念,創造性地把原產地在外國的原酒原液,運輸到海關特殊監管區,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原產地法規以及先進的技術標準,規范化分裝,既符合國外產地管理委員會要求,又符合中國食品安全條例。這或許是散裝酒今年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
散裝酒坐過山車,反應的是中國進口酒市場在不斷成熟過程中的一種適應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