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雙溝系列產品是公司為進一步滿足大眾市場的消費升級,以柔和為概念,結合時尚韻味和傳統特點,深度打造的新產品。柔和雙溝系列高、中、低檔三款產品分別以金、銀、紅為主色調,突顯金的輝煌、銀的低調、紅的絢爛,寓意其將當仁不讓地引領潮流。金、銀、紅這三色完美搭配,使雙溝柔和尊貴內斂的品質淋漓盡現,從而形成了擁有柔和雙溝(金)、柔和雙溝(銀)和柔和雙溝(紅)三款產品的柔和雙溝系列體系。
雙溝珍寶坊是江蘇雙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傾力打造的戰略性主導品牌,是該企業集團的最核心產品。該系列酒從“消費體驗”出發,全方位創新,首創中國白酒自由調兌的先河。一瓶“珍寶坊”酒可分為上下兩個獨立部分,頂部小瓶裝有68度原漿酒,底部大瓶裝有41.8度優質酒。
上下兩種酒體,既可以單獨飲用,又可以自由調兌飲用;如果將上下酒體任意調兌,調兌后的酒會呈現多種口味,香更濃,而味更足。
陶罐儲酒,才能越陳越香,但由于陶罐容量小,需要的數量多,白酒廠家真正的陳年老酒都不會很多!而神奇的“雙溝珍寶坊”,一個陶罐儲藏近兩萬噸老酒。五十年代,為了突破陶罐儲酒的局限,周總理親自指揮,全國選擇名酒廠試驗建造“酒海”—也就是陶壁酒池!“雙溝”首先試驗成功,大酒海名曰“寶坊”儲量達兩萬多噸,至今儲三十年以上的原酒近兩萬噸!小酒海名曰“珍坊”,至今儲存五十年以上的珍貴調味酒三千多噸。由國家級品酒師、江蘇雙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謝玉球帶領的“雙溝珍寶坊”技術攻關小組經過多年苦心鉆研、經過幾千次調兌,在成品酒的調兌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調兌出風格、口感獨樹一幟的“雙溝珍寶坊”。“珍寶坊”原漿酒(頂小瓶),濃中帶醬,入口香濃厚,味綿長,尾凈、香悠長;“珍寶坊”主體酒(底大瓶),窖香優雅,酒香怡人,味甜綿爽凈,酒體協調,風格典雅獨特;將兩種酒調兌后,窖香濃郁,陳香飄逸,味甘冽綿厚,味長,酒體協調,余味悠長,渾然一體,佳境迭出,韻味紛呈,口感極佳。
“醉猿之鄉日永,雙溝酒鎮春長”。197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古專家李傳夔在距我國名酒產地雙溝古鎮西的松林莊發現了一件至今在亞洲時代最早的中新世長臂猿化石,左側上頜骨上僅保留3顆臼齒后被命名為“雙溝醉猿”。
1955年,中科院考古專家楊鐘健等人記述了在治淮工程中于泗洪縣雙溝下草灣采集到的一些脊椎動物化石,并把含化石層取名“下草灣系”。“下草灣系”位于雙溝鎮東西兩側,包括下草灣、雙溝東山頭和天崗湖鄉松林莊等。1980年,中科院考古專家李傳夔、林一璞、吳文裕、邱鑄鼎在松林莊砂礓石里發現一顆古猿牙齒,被命名為“江淮寬齒猿”。1983年中科院顧玉珉、林一璞在下草灣系的松林莊首次發現森林古猿化石。據統計,“下草灣系”地層中已發現雙溝醉猿、江淮寬齒猿、森林古猿三種高等靈長類在內的65種古脊椎動物化石,其中魚類6種,兩棲類1種,爬行類6種,鳥類5種,哺乳類47種,其中相當一部分在我國乃至東亞首次發現。西德考古博士F•施托西于二十世紀八十年到“下草灣系”考古時驚喜地說:“全世界有兩個考古家樂園,一個是在中國西部冰山上的珠穆朗瑪峰,另一個就是江蘇省泗洪縣”。
1985年雙溝鎮在街北側打井時,當井打到81米深時,發現了大量黑色木塊,經鑒定,這些木塊屬原始森林遺址,距今約1000多萬年。此井距下草灣8公里。據專家鑒定,早在1800萬年前,雙溝一帶乃至泗洪地區就生活猿人,當時,這里樹木叢生,野果累累,雜谷豐茂,氣候炎熱,沼澤連片。我們的祖先把吃剩下的野果和雜谷堆于洞穴,經淮水浸泡,霉變發酵,流出酸溜溜、甜絲絲的汁液,猿人紛紛嘗之,競一一醉倒。后因地殼變遷,猿人連同它們吃剩下的野果和雜谷沉入地下,若干年后的今天,這些古猿化石被考古家命名為“雙溝醉猿”,野果和雜谷發酵流出的汁液被公認為我國最原始的酒,也叫“醉猿神曲”。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始,中科院考古專家多次到下草灣、松林莊實地考古,食宿在當時條件較好的雙溝酒廠招待所。據李傳夔介紹,“雙溝醉猿”的學名用希臘文譯是奧尼塞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豐饒和谷物之神,通常被奉為“酒神”。 “雙溝醉猿”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
1954年5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楊鐘健教授在距雙溝鎮東南約8公里的下草灣引河東岸發現新人類骨化石,長15.27厘米,后經吳汝康、賈蘭坡考古專家研究,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更新世的人類,命名為“下草灣人”,距今約四、五萬年,這是江蘇省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
據考證,從哺乳動物進化到人類,應經歷5個階段:靈長類——人猿超科——中新世古猿——南方古猿——人類。而人類又分為3個階段;舊石器時代初期的人稱為“猿人”,如云南省元謀縣發現的兩顆原始人的牙齒化石,被考古專家命名為“元謀猿人”。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稱為“古人”。如山西襄汾縣丁村發現的原始人化石被考古專家命名為“丁村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稱為“新人”。如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發現的原始人化石被考古專家命名為“山頂洞人”。
下草灣人股骨表面留有許多尾織孔,這是人類骨骼區別于動物骨骼的特征之一,另外下草灣人管壁較薄、髓腔較大,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十分相近,從這一性質推測,下草灣人是有較為進步的特征。專家推測,下草灣人是北京猿人的后代。考古專家說,世界上最早的靈長 類動物——嬌齒獸,世界上最早的人猿超科動物——曙猿,以及“江淮寬齒猿”、“雙溝醉猿”等都是泗洪縣境內的雙溝下草灣和松林莊等地被發現的,所以說,雙溝下草灣人是現代中國人祖先之一。
人類的進化過程,通常被劃分為直立人、智人和現代人3個階段。下草灣人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階段,與現代人無多大差別了。據《泗洪縣志》記載,在距下草灣約4公里的施馬莊遺址,面積約1800平方米,地面散見紅燒土,出土遺物有磨制長條形石錛、石刀、穿孔石斧、紅砂陶釜、酒具殘片等,其文化特征與舊石器時代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出土石器傳統的技術風格是相一致的。這充分說明了下草灣人已具有發達的頭腦和思維能力,有靈巧的雙手,能制造不同用途的工具,具有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能力和數的概念。
下草灣不僅地處淮河與洪澤湖交匯處,還又處在“九崗十八洼”中間地帶,這里丘陵起伏,河流縱橫,連綿的丘崗雜谷豐茂,曲徑通幽的密林野果累累,無垠的原野青草葳蕤,潺潺溪水甘甜醉人,好一派亞熱帶景象的熱土。下草灣人憑借這一優越的地理環境,過著捕魚拾蚌、采摘野果、率先點燃篝火,飲著自釀美酒建起第一個古淮人家的生活。從1800萬年前的“雙溝醉猿”到5萬年前的“下草灣人”一直貫穿著雙溝酒文化的歷史。
古語說,“水為酒之血,曲為酒之骨”。大凡名酒無不與水土有關。中國名酒江蘇雙溝酒業集團位于淮河入洪澤湖交匯處的泗洪縣雙溝鎮而得名。這里西面是瑤河,南面是淮河和二嘴湖灘涂,東面是漂河洼和煙波浩淼的洪澤湖以及一望無垠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保護區內生長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有浮游動物35科63屬91種,蘆葦、芡實等植物120多種,如今,75萬畝的洪澤湖濕地已成為凈化水資源、旅游觀光好去處。北面是生長大麥、小麥、高粱、玉米、豌豆等釀酒作物的連綿丘崗。江蘇雙溝酒業集團是我國唯一的誕生于濕地與崗丘接合部的名酒廠。據地質專家和考古專家介紹,雙溝的地質情況比較特殊,這里普遍發育著一億多年(侏羅紀)形成的上部為灰紅色、灰綠色砂質泥巖,淺黃色、肉紅色砂巖及灰白色鈣質砂巖;下部為淺灰綠色含砂泥巖,深度為約90米。下草灣還發現大量的能殺黃曲霉素菌等凹凸棒土層,無論是砂礫層還是凹凸棒層具有良好的滲透性,無論地表水或地下水都得通過兩岸的土層注入淮河。經過滲透濾出的清水泉,水質潔凈,無菌無毒,香甜可口,為雙溝酒家提供了釀造名酒的水質條件。雙溝酒廠所用的地下水便是采自下草灣系的那層地下 水。南京大學地質專家系曾對雙溝地區的水質進行過化驗,認為雙溝地區水屬于優質礦泉水。2002年5月,中外百余名國際地球科學家云集醉猿故里,對雙溝地區地形地貌及釀酒歷史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科考,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學術研究,科學家們利用天地生人綜合研究的成果,進一步論述了雙溝地區為:古生物進化的平臺;孕育人類的胎盤;最具釀酒天然環境和自然酒起源的地方。“雙溝”被科學家譽為中國酒的源頭。
雙溝酒的歷史,極為悠久。周代時,當地飲酒的風俗很普遍。徐偃王用酒獎勵生育,就是證明。徐國和吳國結親,吳王諸樊把美貌出眾的女兒鳳美許配給徐偃王之子為妻,徐偃王在為兒子大辦喜宴時,特派人取雙溝酒宴請文武群臣,大家飲后皆贊好酒,個個喝的酩酊大醉,徐偃王也喝的昏昏然,晚間醉臥在兒子洞房床上。此事立刻傳遍徐國都城。那時,當地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雙溝美酒撲鼻香,醉倒徐王入洞房”。漢代劉邦一匡天下,在宴功臣時,取雙溝酒五十壇。那時,雙溝酒就成為漢朝開國宮庭宴酒。東晉時,有個欽差大臣叫畢卓的,一日來到泗州視察,泗州官員奉以雙溝美酒和當地螃蟹款待他,畢卓一時嘆曰:“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便足了一生矣。”從此,一左一右,一酒一蟹,一杯一螯,就被歷代泗洪人認為是人生的一大福分,一種至高的生活享受。泗洪縣是全國唯一一個既有名酒又有名蟹的縣。目前,雙溝酒和泗洪大閘蟹聯袂唱響了泗洪縣經濟大戲。唐代曾有相當于今七個省的釀酒名師云集雙溝,競釀好酒,相互媲美,聲譽遠播大江南北。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受貶途經雙溝,他的好友,泗州刺史章使君帶雙溝酒前去看望。蘇東坡面對“冷硯”、“孤燈”、“美酒”,寫下了“冷硯欲書先自凍,孤燈何時燭成花,使君半夜分酥酒,驚起妻拏一笑嘩”的佳句。明代詩人黃周星在淮河岸邊的“太白酒樓”上狂飲一番,寫下了一首題為《醉月》詩:“日出浮圖腹,云收大澤魂;酒人迷自盡,詩客戰黃昏;登臺悲杜甫,賦塔憶岑參;零落一杯酒,蒼茫萬古心”。這首詩描寫淮河岸邊,雙溝古鎮的自然風光,同時也從側面表現了詩人對雙溝古鎮釀酒事業上的繁榮興盛贊譽。1732年(清雍正10年),山西太谷縣釀酒名師賀星垣得罪當地紳士外出逃生。當他來到淮河岸邊雙溝時,發現這里水甜土肥,加之盛產高粱、稻、麥、豆等谷物,便在此建起全德糟坊。那時,雙溝鎮上相繼又出現了“廣盛”、“涌源”等糟坊。當時,這里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瑤:“酒味沖天香千里,淮河行船喜洋洋;船到雙溝靠了岸,上岸買酒成壇裝”。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雙溝酒在南洋勸業會上被評為國際名酒第一,榮獲金質獎章。1912年,中國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為嘉許在南洋勸業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的雙溝大曲題寫“雙溝醴泉”4個大字,這是中山先生所有現存墨寶中唯一一幅表彰企業產品的書法作品。1943年,新四軍軍長陳毅在指揮江淮兒女抗日時,住宿全德槽坊,并用雙溝大典款待蘇皖邊區抗日統一戰線民主人士,贊揚雙溝大曲“不愧天下第一流”。
1951年,黨和政府把“全德”、“廣盛”、“涌源”3家槽坊合并,成立了雙溝酒廠,該廠把千百年傳統的釀造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融為一體,釀出的雙溝大典具有色清透明、香氣濃郁、風味協調、入口綿甜、酒體純厚、尾凈余長等獨有特點。
朱元璋青少年時期是個要飯花子,做過和尚,后投了郭子儀的反元義軍。他從當小軍開始,逐步升官,當上了全軍統領,打敗了元軍,收編了黃巾起義軍,打的江南勁敵陳友諒乞和,奪得華夏江山。他要坐江山、當皇帝,第一要務就是要立朝建都,便找軍師劉伯溫商議。上識天文、下知地理的半仙劉伯溫,觀天象時,發現鳳陽上空有紫氣繚繞,于是二人不謀而合,決定將都城定在鳳陽。不日起組織軍丁,征集民夫,燒磚拖瓦,砌起城墻來。在城墻日漸增高中,不可思議的盛情發生了。城,白天長高了,夜里無緣無故倒塌了。朱元璋很惱火,這是咋回事?我朱元璋統帥千軍萬馬,打敗天下無敵手,何懼墻倒墻乎?遂增加兵丁,看守督工,日夜不息。三個月下來,城圈四壁仍是殘垣斷墻。此間的劉伯溫更是熱鍋上的螞蟻,寢食難安,苦思冥想。一日,曦光閃過,忽見一朵紫云中,似一只鳳凰,自殘城中升空,又忽地展翅向東方飛去,不禁自語,原來如此。急報朱元璋,主公別急了,原因是奉陽之地,乃一方鳳地,鳳地何能乘龍呢?于是他們立刻上馬,向鳳凰飛去的方位追趕而去。
劉伯溫馬未停蹄,身不離鞍,次日黎明,率先追趕到一個集鎮上。突然一陣酒香撲鼻,他睜開疲憊的雙眼,覺得又累又餓。下得馬來,尋到酒家,要了酒菜,猛喝猛吃起來。不知喝了多少碗,逐覺迷糊起來,抓著桃木劍,迷迷糊糊趴在桌上睡了過去,繼而做起夢來。夜夢日思,他騎在一只鳳凰身上,升上了天空,眼下一篇汪洋,波光蕩漾。心想,這是何處,鳳又要飛走么?不自覺舉起桃木劍,猛向鳳頸削去,只聽見嘰喲一聲,自己也隨鳳凰突然下落,驚得他哎喲一聲醒了過來。睡后查訪,方知這里叫雙溝。這雙溝,真乃鳳凰寶地也!南北大街,五里之遙,北高南低,直抵淮水,是鳳身。東西兩座山崗,正是鳳翅。翅下兩道深溝,故名雙溝。鳳首何處?河南岸泊崗真正形似。被我夢中誤傷的鳳凰,血從頸部都滲入了淮水。這里的淮水因滲入鳳凰之血,而成就天然的大酒池。用酒池之水釀造的大酒,怎么能不酒氣沖天,香飄萬里,“飛鳥聞香化鳳”呢?
雙溝亦為鳳地,不宜建都,都城該筑在哪里呢?劉伯溫胸有成竹。雙溝北首緊鄰左驛道,東南去經盱眙,達南京,往西北,經徐州,直通北京。從雙溝到盱眙,九崗十八洼,正是中贛龍的龍脈,盱眙山,古稱南山,當是龍首,那里該是龍地。劉伯溫率朱元璋一行,順著龍脈,上得南山選地建城。南山共十座山頭,朱元璋數來數去,只數到九座,他忘了身下的一座。“十山九頭”為何?朱元璋又納悶了,怕再出什么古怪。他沒敢往深處多想,決定讓“天意”決定城址,于是要過弓箭,著力扯滿弓,一放手,箭飛向天空,箭落向何處,就在何處筑城。眼見箭欲下落時,忽從雙溝方向吹來一陣酒香之風,在香風形成的一股氣流中,被紫色云包裹著的一只似雄鷹又似鳳凰的鳳鳥,一口將箭叼著直向東南方向繼續飛去,落在了南京紫金山上。南京這塊龍地,又去了鳳凰,成就了“龍鳳呈祥”。都城在南京建成,朱元璋登基,做了大明朝開國皇帝。
一個人一旦發跡做了皇帝,陡然就成了天子,身體不叫人體,而稱龍體,人們常說是他的祖墳因葬于風水寶地而冒煙了。故此,歷代皇帝都把祭天、祭地、祭祖宗行大禮,看成是一件政治大事。朱元璋既是皇帝,更要恭祭。他不知道祖宗在哪里,當務之急是要找到。朱元璋不知祖墳在何處是無可置疑的。他母親懷他是在洪澤湖邊,出生在安徽嘉山。他夜間出生,火光沖天,人們都以為朱家失火,急前往相救,至時又見安然無恙。后嘉山才冠名明光。據《帝王紀略》記載,朱元璋曾祖在沛地生活,被財主所害,祖父氣憤不過,殺了人而舉家逃至洪澤湖邊草灘,替雙溝一水姓地主家種田放牧。值元末黃巾軍造反,風傳要出真龍天子奪江山,元皇下令到處追殺大肚女人,其父十分懼怕,全家又逃亡至嘉山這一小集鎮西北有叫朱家巷的小廟居住。又因繳不起地方的掏金稅,再逃到了鳳陽。又遇荒年,其父餓病交加亡故,二兒以小土車將父親歪歪倒倒推往荒野埋葬。剛將尸體搬到坑內,忽一聲炸雷,天崩地裂,大雨傾盆。時二兄昏死過去,待醒來時,發現葬父之坑上,陡起一座好大的土墳。朱元璋父親朱世珍的鳳陽皇陵,現今仍有一座大的土墩,人們稱它叫自雍墳。其父葬后二十天,其母陳氏病故,不就二兄餓殍。朱元璋命二兒朱標尋祖。一日黃昏,靠船上古泗州雙溝北門碼頭。朱標訪祖,三個月下來,茫無頭緒,將如何向父皇復命?繼而徨之,愁苦萬千。命隨從沽來一壇雙溝酒,一盞盞邊吱哳 ,一件件邊謀事。事堵心,酒下肚,不知飲多,也不知喝少,直到深更半夜,漸漸昏沉過去。他隨湖水波浪擊打著個濟公樣的和尚,找到大湖邊一座村莊前的土墩,老和尚摸過腰間酒葫蘆,喝一口酒,四下瞅瞅,對小和尚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呀!”“何以見得?”小和尚問,“折一枯枝插之,七日內必生新芽。”小和尚心話:“此已深秋,何能生新芽?”枯枝插于墩后,對在墩上睡覺的老人問:“汝聽到我們講話了嗎?”老人仍瞇著眼裝睡,未搭理。七日到,兩和尚又來驗證,仍是枯枝。小和尚以勝利的眼光望著師傅。老和尚轉身,責問土墩上仍在睡覺的老人:“枯枝被汝換了吧?”老人知道他是仙人,瞞他不過,實話說了:“我有私心,四日生新芽,被我換了。”“汝有福,歿后葬于此!”說完飄然而去。這老人就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朱初一葬后不久,其兒媳陳氏,在打麥場昏睡時,從東南方向飄來一黃衣白鬢老人,向昏睡的陳氏口中塞一白丸,見已滑下肚,即又飄去。不久,陳氏懷了朱元璋。這時,在船上醉去的朱標突然大喊一聲:“我找到啦!”天亮后,朱標一行上得湖岸,查訪湖村老人,查看了莊前的楊家墩,其情景和夢中一模一樣。于是,朱元璋在這個墩上建了高祖、曾祖、和祖父三代衣冠冢,冊封楊家墩為萬歲山,遂以此為中心,此后八年時間,建成規模宏大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1860年,因黃水奪淮沉入洪澤湖底,三百多年后的1966年大旱,萬歲山神道旁的石人石馬現身,復位,1969年泗洪縣人民政府在這里設立管理所。明陵建好后朱元璋于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天,在南京城水西門城樓上設壇祭祖,面向西北方向,端起他冊封的“雙溝洪武貢酒”,行大禮。在他端起酒的那一刻,頭部上揚,目視西北,向天、向地、向祖宗、向雙溝潑酒相祭,人們稱之為二月二龍抬頭。久而久之,人民形成風俗,這天家家用清灰在門前縷成許多糧囤,以慶國強民豐。
據史料記載,徐姓為贏姓伯益的后裔,屬以國為姓。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和“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馴服”被舜賜姓贏氏。伯益兒子若木被夏代啟封于徐。若木便叫徐若木,成為徐姓始祖,也是徐國首位國君。徐國經歷了夏、商、周3個朝代,傳至32代到周穆王時出了個掌握統率36國諸侯起兵反周的權杖,世界曾一度進入到他的時代,此人便是以仁義著稱,頗得百姓擁護的徐君偃,自稱偃王。
徐國共存在1649年,有44代君王,其中在泗洪一帶持續了600多年。
(《史記.秦本紀》)載夏禹封助治水有功的賢士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并建立了徐國(今江蘇省泗洪縣西部與安徽省泗縣接壤地區)。
泗洪縣是個新建縣。于公元1949年4月29日由泗南縣的上鄭、峰山、雙溝、車門、雪楓、崔集、管鎮、包集8個區,泗宿縣的朱湖、重崗、歸仁、金鎮、青陽5個區,泗陽縣的龍集、界集2個區和洪澤湖管理局共16個區、局合并成立泗洪縣,縣名取古泗州和洪澤湖首字而成。
泗洪縣版圖面積2700多平方公里。史料記載,古徐國都城“方十二里”。它的位置在何處?也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
據考證,一般都城遺址都在地勢較適中的有山有水交通方便的地方。再則,徐城始于(557年至581年)北周年間,隋代(598年)更名徐城縣。也有學者認為秦人曾在泗洪縣一帶設置過徐縣,后改為稱徐城縣。
泗洪縣的雙溝、四河、峰山、天崗湖、上塘、魏營、瑤溝、車門8個鄉鎮統稱為“西南崗”地區。這里與安徽省的泗縣接壤,其境內有大紅山、小紅山、巉石山、車門山以及淮河、瑤河、天崗湖等,崗丘起伏,南有淮河環抱,東有漂河滋潤,北有蒼營湖沃野,西有天崗湖煙波,大致位于其中心的豆家沖集市一派繁榮,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建都守城的理想之地。
大禹封天下為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那時,名諸侯國紛紛修官道建烽火墩,構筑軍事工程,稱雄稱霸。雙溝、魏營、上塘等鄉鎮發現官道遺址。這條官道呈東南至西北走向,并在官道上建有13處烽火墩。所謂的“五里一墩,十里一鋪”就是指這條官道線上的軍事設施。烽火墩既可以作為里程的標志,又可以起報警通訊作用。豆家沖就在這條官道線上,據記載,吳國使臣季札出使魯國時就是從這條官道北上的。徐偃王用雙溝酒在豆家沖熱情款待季札。季札興奮地說:“東奔西走還是貴國雙溝酒”。
據史料記載,古徐國都城“方十二里”,超過了周天子都城“方九里”的逾制,加上徐國逐年強盛,周穆王懼怕,直到魯昭公30年(前512年),周天子命吳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徐國44代國君章禹深知戰爭使民眾生靈涂炭,心有不忍,綁縛自己,領著妻兒跪求夫差講和,夫差不準。章禹帶著王室族人罷兵棄國,逃奔楚國,徐國從此失去了國號。豆沖一帶作為古徐國的國都,共持續了600多年,成為我國歷代皇帝在一個地區定都時間最長之一。
徐偃王定都后,為了振興民富國強,到處招賢納士。一次,他舉辦文武群臣推薦人才會,有一個大臣說,有一位人才叫乾里興因犯法逃往吳國當奴隸。徐偃王不拘一格廣攬人才,準備厚禮向吳王諸樊換回乾里興。其中有一個大臣說,不行,這樣會引起吳國人重視 ,你不如寫封信給吳王,說我國有一名囚犯潛逃到貴國,想弄回國審訊。
吳王諸樊接到徐偃王信后,便派人在國內尋找此人,終于在一家牧場里找到乾里興。因乾里興在牧場雖是一個奴隸,但他給牧場主出了好多合理化建議,都被牧場主采納了,贏得了牧場主的喜歡,舍不得交出乾里興。后來,了解到這位牧場主喜歡飲酒,嗜酒如命。于是,徐偃王第二次派使臣到吳國帶人時,特叫使臣挑著兩壇雙溝酒獻給牧場主,牧場主見到這是徐國有名的雙溝酒時,隨即拆開壇口,頓時滿室酒香四溢。這位嗜酒狂飲的牧場主當場就狂飲起來,便把乾里興交給徐國使臣帶回徐國。
乾里興邊走邊想,這下完了,回到徐國肯定沒命了。誰知乾里興回到徐國,徐偃王盛款他并把乾里興封為征討周天子大將。后來,同乾里興一起養馬的另一位潛伏在牧場人才尹作水也被乾里興說服來到徐國。徐偃王用兩壇雙溝酒換來兩名大將在諸侯國傳為美談。
周朝時,當地飲酒的風俗很普遍,徐偃王用酒獎勵生育,就是證明。當時,雙溝酒是徐國一張王牌,每年向周天子進貢的是雙溝酒,徐偃王招待各路諸侯還是雙溝酒。徐吳結親,吳王諸樊把美貌出眾的女兒鳳美許配給徐偃王之子為妻,徐偃王在為兒子大辦喜宴時,36國諸侯全到,徐偃王特派人取雙溝酒宴請36國諸侯和文武群臣,大家飲后皆贊好酒,個個喝的酩酊大醉。千里搭帳蓬,沒有不散的宴席。客人散盡,徐偃王也喝的昏昏然,晚間醉臥在兒子洞房床上。。此事立刻傳遍徐國都城。那時,當地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雙溝美酒撲鼻香,醉倒徐王入洞房”。
在雙溝酒廠西側天崗湖鄉陳集村北面有一座塘,名叫“醉塘”,是當年徐偃王在此塘飲醉酒而得名。徐偃王率36國大軍討伐周天子,軍隊駐扎在都城西南約8公里崗丘地方。為了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徐偃王命人在營區內開挖大塘蓄水。各路兵馬到齊了,大塘也挖好了,徐偃王用本國名酒雙溝大曲招待各國諸侯和全體將士。徐偃王在宴會上說:“良馬來自塞北關,好酒產于淮河邊;今日痛飲雙溝酒,定叫天下屬人民”的豪言壯語。興奮之時,大多將士喝醉了,后來人們把此塘叫“醉塘”。
徐偃王為何鐘情雙溝酒?因為雙溝酒在當時不但是他招待各國諸侯的貢酒,還是當時與各國交往、匯兌的佳品。平時,他派一些將士到雙溝糟坊勞動,幫助雙溝糟坊多生產酒。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全德糟坊(雙溝酒業的前身)的美酒淳美、香甜享譽整個中原武林,此地人待人熱情、真誠,為人和善,吸引了很多來自八方的武林豪杰與文人雅士,每年在農歷3月28日都會在此聚集,一品全德糟坊的美酒。游客在此把酒言歡,相互切磋武藝,吟詩作對。
有一次,恰逢文人俠客聚集的日子,王母娘娘的女兒綠衣仙女在去蟠桃園的路上突然察覺到人間一片熱鬧祥和、歡聲笑語的情景,不禁向人間望去,雙溝一衣帶水的綠色美景猶如一幅山清水秀的風景畫,仔細一看,有的在比武切磋,有的在吟詩畫畫,她深深地被這種場景所吸引,于是便下凡到雙溝的小西崗。
這時只見天空一道綠光飛向雙溝大地,她化身為一位凡人,身著綠衣,眼睛晶瑩剔透,舉止優雅。她徜徉在這個小鎮,發現這個小鎮上空氣中有著特殊的清香味,正當她疑惑時,只見對面一俠客邊飲著酒,邊與人切磋武藝,一招“何仙姑敬酒”耍得惟妙惟肖,博得綠衣仙女喜笑顏開。后來這位俠客為保衛他的祖國邊疆而戰死沙場。
綠衣仙女邊走邊看,又遇到一位文人正把酒臨風,對酒當歌,陶醉在自己的詩句中。這位書生見姑娘欲言又止,便上前邀請一起品嘗美酒,吟詩作對,兩人恰似舊友重逢,不甚言歡。綠衣仙女陶醉在美酒、詩句中,于是她騰云在空中翩翩起舞,一不小心將存放仙桃的青花瓷盤丟落到地上摔碎了,仙女見狀,把破碎的青花瓷變成一只帶有古典氣息的酒瓶。才子提筆作畫,不一會兒一位生動美麗的美人躍然紙上,并與仙女的酒瓶互贈對方,留作紀念。
王母的四女兒綠衣仙女離開人間后,雙溝這片天空常出現彩虹,也許正是七仙女在此嬉戲,所以雙溝這片大地水質清澈、綠樹成蔭,每年風調雨順,人們安居樂業、幸福祥和。后來雙溝酒業用青花日月盅命為酒名,其中的“日”為了緬懷那些像俠客一樣的正義、光明,其中的“月”用來寄托那些文人才子對像綠衣仙女這樣美麗大方的姑娘的仰慕之情,“盅”又為“女巫”,人們用“盅”紀念綠衣仙女。
近代,農歷的3月28日,還是很熱鬧,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由從前的文人俠客轉變為商人,逐漸形成雙溝廟會,來自各個地方的商人聚集到此,交易各種各樣的商品。
產于江蘇省泗洪縣雙溝鎮。雙溝被譽為中國酒源頭,坐落在淮河與洪澤湖環抱的千年古鎮——雙溝鎮。1977年在雙溝附近的下草灣出土的古猿人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考證后,被命名為醉猿化石。科學家們推斷,1000多萬年前在雙溝地區的亞熱帶原始森林中生活的古猿人,因為吞食了經自然發酵的野果液面醉倒不醒,成了千萬年后的化石。此一論斷,已被收入中國現代大百科全書,為了充分發掘雙溝作為中國酒源頭古老內涵,2001年,中科院的考古專家們第二次對雙溝地區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科考,結果發現早在1000多萬年前,雙溝地區就有古生物群繁衍生息。據此,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尤玉柱、徐欽琦、計宏祥三位著名學者聯手撰寫了《雙溝醉猿》,并在海內外發行。 獨特的地理環境,鑄就了悠久的雙溝釀酒歷史,據《泗虹合志》記載,雙溝酒業始創于1732年(清雍正十年)據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久遠的歷史長河中,雙溝酒業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雙溝美酒的美麗傳說,最廣為流傳的有《曲哥酒妹》、《神曲酒母傳奇》等。古今文人墨客、將軍、學者等也都為雙溝酒留下動人的詩篇,如宋代的蘇東坡、歐陽修、楊萬里、范成大等,明代的黃九煙,當代的陳毅父子,葉圣陶、陸文夫、陳登科、茹志娟、綠原、鄒荻帆等,在許多美好詩篇里,雙溝美酒香透千百年的每一個日子。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