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端白酒都是企業謀取暴利?勾兌就等于造假?外購酒以次充好?在知識量豐富、專業性較強的白酒行業, 很多消費者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不高,所以就出現了以上的關于白酒知識的謠傳。
高端白酒是企業暴利?
由于有“三斤糧食釀造一斤白酒”這一說法,公眾就從這個層面來計算白酒成本,在他們心目中白酒成本低,價格高,因而對高端白酒有排斥心理,認為是企業牟取暴利。
因而,需要向公眾普及白酒成本的認知,白酒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是地域文化要素和人文因子經過技藝傳承人代代沿襲,不斷與當時的先進科技相結合,改進提升,因此,白酒中既蘊含了歷史文化的積累,又包藏了歷代傳承人的智慧和勞動,其價值更多的體現在精神層面、文化層面,是不可以簡單地用釀酒原料的價格來衡量的。正如不能用布料的價格去衡量一件名牌衣服,不能用葡萄的價格來衡量一瓶拉菲。
勾兌=制假?
提到勾兌,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劣質酒、摻假等等,公眾對于白酒勾兌的理解就是“酒精加水”,或者認為“高價名貴的白酒一經原酒勾兌,其品質就等同于小作坊的散酒”。總之,在人們的印象中,勾兌會降低酒的品質,甚至勾兌就是制假手段。
這也怪不得眾多的非專家消費者,他們沒有太多渠道去了解這個技術名詞的原本含義。正確的信息應該是:“勾兌”是白酒生產工藝中的一道正常程序,從技術層面上講,勾兌,是白酒生產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因為生產出的酒,質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兌能使酒的質量差別得到縮小,質量得到提高,使酒在出廠前穩定質量,取長補短,統一標準,質量上要基本達到同等級酒的水平。 勾兌酒的作用,主要是使酒中各種微量成分配比適當,達到該種白酒標準要求和或理想的香味感覺和風格特點。因而,勾兌并不是一個貶義詞,恰恰相反,勾兌是白酒生產技術的進步,是生產優質酒必不可少的環節。
“外購酒”是以次充好?
外購原酒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一方面,企業對此諱莫如深;另一方面,媒體對些窮追不舍,大部分消費者認為,白酒,尤其高端白酒,應該由酒廠自己釀造,“外購原酒”似乎等同于以次充好。
這里需要改變的認知是,首先,中國白酒是一種資源依賴性產品,釀酒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適宜的自然條件,因而,有些地方能釀出好酒(如四川、貴州等地),有些地方就不適宜生產白酒,因此,基于地域的分工是必然的;第二,原酒勾兌是成就優質白酒成品的工藝流程之一,原酒就成了平臺型資源,是白酒產業鏈的一個環節,白酒企業外購原酒,和電腦企業用INTEL芯片、制衣企業購買布料一樣,是符合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形態的,原酒的正常交易不但能解決各個酒企重復建設的資源浪費,也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催使白酒行業向產業鏈專業化、細分化、規模化良性發展。這種狀況下,原酒外購,就不再是“不能說的秘密”,實在是行業之幸,企業之幸,消費者之幸。
避免認知錯誤的最佳方式就是多了解白酒相關知識,中國酒志網也始終致力于為大家提供這個了解酒類知識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