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五糧液由當時的“國營二十四酒廠”更名為“五糧液酒廠”,60年代時五糧液被評為我國八大名酒之一,已經初具規模。這個時期的五糧液也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點。
60年代五糧液主要特征
五糧液在60年代使用的商標都是交杯牌,度數為60°,容量規格有500ml、1000ml裝。60年代前期使用軟木塞封口,用紅色膠套,中后期瓶蓋由木塞換為塑料蓋。正標是醒目的“五糧液”三個大字,商標背面印有出廠日期,為藍色油印字體,這對老酒的鑒定有直接幫助。除了交杯牌,酒廠還有五糧液宜賓元曲,在60年代前期還有少量的生產。
1963——1965年
這個時期的五糧液,瓶型是細圓柱型,細長頸,瓶身較直, 木質瓶塞,紫紅色塑料膠套密封。
正標為米白色和金黃色的油印均勻分布,正中印有紅色“五糧液”特殊大號字體,生產日期以藍油打碼印在正標背面,上部有交杯牌文字及“注冊商標”四字,下部廠名寫的是“中國宜賓五糧液酒廠”。頸標外觀呈手表型,中間寫有“交杯牌”三字配以花紋。這就是早期的“交杯”商標。從1964年起,五糧液開始出口外銷。
1966—1969年
1966年起,五糧液更換包裝設計,瓶型改為上半部凸出的鼓型,瓶頸較細。頸標較之前簡化,印有“中國名酒“字樣。正標改為紅色,圖案為金黃色麥穗玉米等雜糧,“五糧液”三字更換了字體,外套金色邊,廠名改為“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酒廠出品”。瓶蓋由木塞更換為塑料,封膜較脆,除了紅蓋,也開始有綠蓋產品。
這一時期的包裝更換是研究和考證五糧液發展歷程的重要依據。1966年由于“文革”開始,五糧液也步入了低產期。
1968年起,正標“五糧液”三個字套厚了金黃色,中間白色更顯纖細。
60年代五糧液拍賣情況
近年來,五糧液是各場次拍賣會上競拍最為激烈的品種之一,濃香型的五糧液與醬香型的茅臺最有市場競爭力。60年代的五糧液因存世時間較長,存世量已相對較少,擁有完好品相的也不多,是一個極其珍貴的年代品種。
2012年1月,在杭州舉辦的一場陳年名白酒拍賣專場上,一瓶60年代中期的五糧液被拍出98萬元的高價;
2012年6月,在北京歌德拍賣有限公司舉辦的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1965年的五糧液拍出了34.5萬元,1968年的五糧液拍出了11.5萬元。
60年代五糧液收藏行情
相比而言,60年代是五糧液產量較小的年代。一方面是1964年之前,五糧液的生產量出現了一個明顯的低谷,可能與當時三年困難時期全國性的糧食短缺有關。到1960年代中期 “文化大革命”開始,五糧液的正常生產受到影響,產量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因此整個60年代產量少,這一時期的老酒留存至今逾50年,存世量也更為稀少。
上一篇:老酒收藏知識 茅臺酒分類大全
下一篇:被老酒收藏領域低估的“五糧液”